当年在“玄武门之变”后,秦王李世民有没有对时任天子李渊动杀心?
大唐玄武门
一、喋血玄武门前后,发生了什么?众所周知,自古以来,宫廷政变往往是血腥而残酷的,任何一代君王在踩着权利上台的同时,势必会得罪各方势力,最终能够突围而出,身后基本是血流成河,万千枯骨。而秦王李世民也不例外,在那个隋末乱世,群雄逐鹿的时代里,他笑到了最后,从陇西的李轨,西秦的薛举,河北刘武周,夏王窦建德,洛阳王世充,南梁萧宪等等。几十万铁骑枯骨,无数将才,枭雄均成了他的陪衬,成就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策上将之名。终于,在消灭了无数外敌后,扫平了大唐天下的一切敌人,让唐帝国在这个纷争的乱世中终于脱颖而出,统一了乱世,神州大地上重新成为了大一统时代!
在这些年四处杀伐的过程中,秦王李世民不但功高震主,而且也善于笼络人心,麾下谋臣似水,猛将如云,同时随着他功业累计的同时,他的那颗野心,也在不断的膨胀。至今,仍然有很多人认为:李世民之所以会最终走上杀兄弑弟,逼父退位,是因为被太子和齐王逼得走投无路,最后才不得不绝地反击,因此历史上才诞生了血腥而疯狂的一幕 — “玄武门之变!”
这种说法,基本是错误的,李世民是被迫的,但主要因素并不是被太子和齐王所迫,而是被势局所迫,这种势局就是从古到今,很多人热衷于它,靠近它,想得到它,掌控它,最终却被它吞噬,这种势局叫做——权利!
唐太宗李世民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六月,时年仅22岁的秦王李世民在东都洛阳一举击溃中原实力最为雄厚的两大割据势力王世充和窦建德,然后班师凯旋,返回长安的他受到了李渊十分热烈的接见。意气风发的他,亲自披挂黄金铠甲,排列一万骑兵,三万铠甲士兵,前后敲鼓吹号,然后在李唐太庙贡献俘虏的窦建德、王世充。李渊对他给予无上荣耀的赏赐,在满朝文武中仅次于太子李建成,而且风头极盛,同时在民间的声望和影响力早已超过了太子李建成。望着骑着昭陵六骏之一,威风凛凛走过朱雀大街,接受长安百姓欢呼的秦王李世民,当时在角落中的时任太子李建成眼中射出了无比锋利的刀光剑影,从这一刻起,就注定了他与李世民以及齐王李元吉之间的宿命结局。
随后,太子集团和秦王集团展开了激烈的针锋相对,互出拳脚,且互有胜负,而且太子手中还有后宫,因此在这场宫廷的拉锯战中,秦王府越来越力不从心,在这种十分紧张压抑的情况下,李世民曾经派自己的心腹将领张亮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洛阳暗自经营大后方,以备自己在朝中斗争失利后,退居洛阳,将来跟太子争夺天下。我们都知道,如果李世民真按照这种思路构想未来的政治蓝图,那天下也最终非他莫属。以此来看,李世民,虽然身为大唐二皇子,但是他内心对最终的那个顶端的皇权始终还是有一丝期许的,而且,他的实力和影响力也不允许他成为皇权之下的傀儡或者永远被圈禁的藩王,有些人,天生就是做帝王的,比如李世民,比如朱棣。
随着在这种权利和阴谋的焦灼中,时间终于来到了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经历了在太子府中赴宴中毒之后,长期在内心的煎熬终于迎来了他决绝而无情的一面,那是属于一颗帝王的冷酷的心。武德九年六月,在那个炽热的夏天,这一切终于迎来了爆发。“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晚上,李世民秘密进宫向皇帝李渊参奏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淫乱后宫,堂而皇之的将一顶绿帽子扣在了天子李渊的头上。李渊听闻后,五雷轰顶,虽然他已经对于太子集团和秦王集团之间即将到来的对决早已产生预警,但是他没想到会让自己带上如此大的一顶绿瓜。
极怒之下,他只能以无上皇权,怒斥李世民,然后告诉大臣,命令他们三兄弟第二天在朝堂亲自对质,同时,李渊心中此刻对这个一向狂傲无知,功高震主的老二厌恶到了极点,同时他也做好了第二天废掉秦王的打算。只是可惜,他没能等到第二日见到自己的另外两个儿子。而这一切,正好落入了秦王府谋士的算无遗策中。
太宗李世民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咬金、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秦王府将领在玄武门截杀李建成,李世民亲自张弓搭箭射死了自己的亲大哥——太子李建成。而齐王李元吉被尉迟敬德一枪刺死,然后割下二人的头颅,率军直逼太极宫,面对着太子和齐王血淋淋的人头以及秦王死士们强悍的武力。年迈的李渊,在悲痛,悔恨,吃惊,恐惧,愤怒中,最后无奈地叹息了一声,宣布于六月八日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各种政务皆由李世民决断,将那至高无上的皇权交给了李家二郎。
而李世民紧接着,就将屠刀挥向了太子宫和齐王府,妃嫔尽皆没入秦王府,而太子和齐王各自的五个儿子,李渊爱之弥深的十个孙子无一幸免,皆被处死。然后,秦王李世民,终于擦干了屠刀,洗净了宫廷的鲜血,缓缓登上了天下至尊,从此开启了我国古代历史上蔚为大观的一页——贞观!
二、如果当时的李渊以死相拼,会如何?我们翻过这血腥而残酷的一幕,做个假设:假如当时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在太极宫的李渊誓死为太子和齐王报仇,面对此情景,李世民会怎么做?而他手下的那些将领和死士又会怎么做?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生中最为重大的转折点,它将李世民一举推上了大唐帝国的权力巅峰,同时也将他推上了一个彪炳千秋的历史制高点。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个骨肉相残的悲剧事件无疑也使他背上了一个沉重的道德包袱。 这样的一种负罪感在某种程度上被李世民化成了自我救赎的力量,成为缔造盛世贞观的潜在动力之一,但是与此同时,这种强烈的道德不安也驱使着李世民把权力之手伸向了他本来不应染指的地方——史书!
为什么贵为皇帝的李世民一定要染指史书对自己的记载呢?因为这是他一生的痛,也是那个至今令人不解的“玄武门之变”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我们把时间再次翻到武德九年的六月四日,回到那个宫变的清晨,当时玄武门之变有两个重要节点:一个在玄武门前截杀太子和齐王,另一个就是在太极宫中控制皇帝。如果李渊在得知李世民起事的消息后,以他当时的权利和手段,他绝对会采取应变措施,也绝对有能力进行镇压,而玄武门之变最终也可能功败垂成。但是我们从最终的结果得知,李渊并没有这样做,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那就只有一个原因,他被秦王的人马控制了,他成了李世民的囚徒!
那么李世民囚父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当然是逼迫父亲交出政权。 假如李渊坚决反抗,誓死也不交权,那李世民该怎么办? 答案只能是一个字—杀。 至此,我们已经逼近了李世民竭力向我们隐瞒的那个真相的核心。 也就是说,在李世民的计划中,他入宫控制高祖的行动必然会分成三步:第一步是“囚父”,即消灭有可能顽抗的禁军侍卫,将高祖和近臣们彻底控制起来;第二步就是“逼父”,即让某个将领出面,逼迫高祖下诏,把军政大权移交秦王;最后一步,也是李世民最不希望走到的一步,那就是——假如高祖誓死不从,李世民就不得不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被迫“弑父”。
太宗李世民图
这样的“三步走”是任何一场逼宫行动都不可逃避的内在逻辑。因为对于高祖李渊这样一个大权在握的皇帝来说,假如他始终不肯屈服于李世民的意志,坚决不肯以他的名义发布诏书,将军政大权移交给李世民,那么李世民唯一的选择只能是杀了他。 或许有人会说,采用软禁手段,然后矫诏夺权也未尝不是一个可取的办法。
但是如此一来,李世民无疑要承担一个很大的政治风险——只要高祖不死,那么即便秦王要矫诏夺权,那些仍然忠于皇帝的文臣武将也有可能会识破秦王的阴谋,因而拒不奉诏,发兵与李世民对抗。到时候不光京师会爆发大规模的流血冲突,整个帝国也完全有可能陷入内战。所以,在李世民率兵入宫的时候,他心里肯定已经做好了“弑父”的思想准备,因为这是代价最小、成本最低、最能避免上述政治后遗症的唯一办法。 当然,谁都希望事情在第二步结束,谁都希望最后的结局是高祖妥协,与秦王达成政治和解,双方相安无事。可是,这种事情是谁都无法预料的!
在一个以“爱敬君亲”为最高行为规范的社会而言,在一个以恪守“忠孝之道”为人生准则的古代臣子而言,还有什么行为比弑父、弑君更罪大恶极、不可饶恕的呢?可见,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所面临的一个最可怕的道德困境和最艰难的人生抉择,恰恰不是应不应该在玄武门前袭杀兄弟,而是如果形势逼不得已,他应不应该痛下杀手,弑父弑君? 还有什么比这种行为产生的道德和舆论压力更让人难以承受的呢? 虽然后来事实的发展让李世民有幸避免了这样的罪恶,但是对于李世民本人来讲,这样的罪恶在他的心中想过一次,就再也挥之不去了!
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年之后, 李世民和他的贞观史臣,当年那场血腥的逼宫行动确实难以在道德上占领制高点,同时也为他们日后的励精图治化为了动力——这就是“玄武门之变”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