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女人!
也有人说过:男人通过征服世界征服女人,而女人通过征服男人去征服世界!
男人热衷于权利,斗争,成就,荣誉,男人有了权力,金钱,得到了这个世界上世俗的大多数东西后,他就会赢得女人的芳心,这条结论99%成立;而女人在这方面就相形见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垂帘听政的女政治家,而真正达到了通过征服男人去征服世界的仅仅几人而已,而集大成者则非女皇武则天莫属,因此这条结论仅仅1%成立。由此来看,女人想要成功,就别做什么征服男人从而赢得世界认可的美梦,应该通过另一条道路:那就是辅佐男人征服世界,然后成就自己,这一切最好的典范就是唐文德皇后——长孙氏,因为她的男人是——唐太宗李世民!
长孙皇后
一、文德皇后——长孙氏长孙氏,鲜卑人,北魏皇族后裔,北齐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母亲高氏是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长孙一族是北魏宗室之长,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赐姓长孙。长孙家族作为皇族宗室,历代能人辈出,长孙氏的父亲长孙晟是隋朝名将,箭法高超,能够一箭双雕,在隋朝对突厥的外交策略上,十分出众。长孙晟长期处理隋朝与突厥的关系,用计分化突厥,免除了突厥对隋朝的威胁,而长孙氏就是这样一位出身贵族世家的名将之女。
长孙氏从小容貌出众,又是大家闺秀,因此擅长读书,懂礼仪,同时略懂兵法和政治,一般的等闲之辈肯定是配不上她的。长孙晟对于自己这位优秀的女儿的婚事也是十分的挑剔,长孙氏的伯父长孙炽素来对时任太原留守的唐公李渊妻子窦氏十分的欣赏,因此他认为窦氏这样贤惠的女子教育出来的子女肯定是杰出的子弟。因此,他劝说长孙晟和唐国公李渊从小定下娃娃亲。后来,在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长孙晟因病去世,而长孙氏和她的哥哥长孙无忌被当时的长孙家主长孙安业逐出家门,他们无处可去的情况下,他们的舅父隋唐文学家高世廉收留了他们。
由于长孙无忌从小和李世民是至交朋友,而李世民也经常前来高士廉家做客,和高士廉,长孙无忌一起吟诗作赋,李世民从小容貌英伟,又博学通晓古今,一来二去,长孙氏就对自己哥哥的这位好朋友,李家二郎芳心暗许。而舅父高士廉,也在跟李世民的言谈举止中发现了李世民身上的贵气和英雄气,因此当他得知长孙氏跟李家有婚约在身时,就主动做主,把长孙氏许配给了李世民。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13岁的长孙氏,在这豆蔻青梅的年华中遇上了16岁的少年李世民,开启了他们相亲相爱,相知相伴的一生!
长孙皇后
二、秦王背后的女人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炀帝第二次东征辽东的战役中,李世民的母亲窦氏跟随丈夫李渊一起出征途中病倒,随后病亡。从此之后,唐国公府中的一切大小事宜基本都是年仅13岁的长孙氏承担。从此之后,包括李渊晋阳起兵,入驻长安,以及后来秦王李世民四处征战,西平薛举,李轨,北灭刘武周,宋金刚,扫平中原窦建德,王世充,在这无数个秦王李世民四处杀伐,澄清宇内的日子里,都是她一个人掌起了秦王府的所有差事。秦王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在外开拓天下,除了他超强的个人能力,以及皇帝李渊的支持外,家中的长孙氏也是在他身后默默的为他打理着家庭。
随着秦王李世民扫平窦建德和王世充后,他的军功和战绩,以及声望在朝中快速崛起,直逼太子李建成。他被父皇李渊封为天策上将后,秦王府和太子集团的明争暗斗就开始了。从纸面实力而言,太子和齐王府联合对抗秦王府,二者实力相差无几,为了更进一步分化皇帝和秦王的矛盾,太子和齐王把目光对准了李渊的后宫,他们不但送大量的钱财给皇帝的宠妃,而且和齐王还亲自偷入后宫,跟她们混在一起。就这样,在双方均衡的势力对抗下,秦王府逐渐吃亏。为了夫君的伟业,长孙氏此时站了出来,因为她是女性,唯一能够进入后宫,她四处为秦王李世民打点关系,拉拢除张婕妤和尹德妃之外的其他妃子为秦王在皇帝面前辩解。
在这种微妙的平衡和明争暗斗中,时间来到了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的六月,秦王李世民在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的劝说下,终于下定决心来进行武力夺权上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而在玄武门之变的前夜,秦王妃长孙氏亲自出面,为将士一一敬酒,秦王府将士有感于秦王妃的激励,皆愿意誓死效力。而在李世民玄武门进行政变时,长孙氏集合了所有的家丁,打开府门,亲自站立在门口,等待着李世民的胜利归来,同时身后准备了大量的火器,如若不成,便玉石俱焚!
后来,秦王李世民成功地发动政变,除掉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掌控了朝局,然后荣登大位,成为唐太宗,而长孙氏也被封为皇后,开始了她母仪天下的荣光!
长孙皇后
三、皇帝背后的女人由于太宗皇帝和长孙皇后从小栉风沐雨,同生共死过很多次,因此当李世民从秦王成为皇帝后,对她更是倚重不已,而且她贤惠和博学多才,通古今历史,李世民时常跟她一起谈论天下政治,明自己得失,但是长孙氏却时常拒绝了他,并对他说道,“圣上如今身边谋臣如云,良将数千,天下大事这等,希望陛下能与他们谈论,而自己是一介妇人,不应该在政治上过多干涉!”
长孙皇后作为当时大唐仅次于李世民的政治家,又深受李世民的宠幸,所以她的权利是巨大的,但是她从来不恃宠而骄,利用权利给自己开小灶,也不干政,除了她自己不干政外,她还让自己的本家人都尽量避免掌握大权,免得留下话柄,让太宗皇帝难看。由于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是至交朋友,在李世民上位的整个过程中,长孙无忌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李世民上台后,对长孙无忌大加封赏,同时还要立他为相。长孙皇后得知后,她立马出面阻止,她熟读诗书,知道外戚掌握朝廷大权后,给国家和社稷带来的危害不小,因此多次劝阻李世民不要给自己的本家亲戚授予过大的权利!
长孙皇后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叫做长孙安业,此人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兄妹俩小时候就是被他逐出了家门,等到李世民上位,长孙氏手中有了权利后,李世民询问她的建议,是否要替她出一口恶气,办了长孙安业,但是长孙氏却并没有这么做,她依然认这位兄长,并为他谋得了一个差事,但是最终,这位纨绔子弟又因为其他原因犯法被逐出京城,在这期间,长孙皇后又不断的为他求情。
从这些事情来看,长孙皇后是一位文良,谦恭,宽容,大度,同时又有着一种超强的智慧:那就是站在皇后的角度,顾全大局!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一帝,除了他自身的学识,见解,以及大臣们的劝谏,比如魏征。而在内宫,长孙皇后时常以另外一种手段,也对他进行雕琢,那就是女人如水的温柔和善良。
李世民生涯有一大段时间是在马背上度过的,因此他十分爱马,他曾经亲自为他的昭陵六骏题词。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匹良马,让宫人好生饲养,可是没过多久,这匹马就暴毙了,李世明十分生气,准备处死这位养马的宫人。这明显是皇帝在盛怒之下的冲动之举,但是又不好直言劝谏,于是长孙皇后就借春秋时期齐国大臣晏子劝谏齐景公因马杀人的典故,暗中劝诫李世民切勿做出错误的举动,从而给自己留下滥杀无辜的恶名。李世民惊叹于皇后的苦心,他猛然悔悟,立马放了养马的宫人。
长孙皇后和太宗
长孙皇后从小读书,因此他不仅十分喜欢读书,而且喜欢编书,在他主持后宫的这些年,她暗中收录并且编纂了一本有关古代妇女言行的书,叫做——《女则》,完成之后,她并未大肆声张,也并未在天下发行。因为她不想让天下人都以为她是借着皇权博取声誉,从而带上一顶沽名钓誉的帽子,这样会给太宗以及大唐朝廷蒙羞,她谨小慎微,不想让这些闲言碎语给李唐皇室惹来不必要的麻烦。直到她去世后,她的宫人才把这卷书献给太宗李世民,他看后,蓦然泣下,悲痛不已,然后宣布天下发行!
就这样一位温良贤德的皇后,也逃不开病魔的牢笼,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六月,长孙皇后病重不治,在她生命的最后的日子里,李世民一直陪伴在她身边,她在最后的日子里看着这位从13岁起就一直在自己身边的君王,她知道,如今的他属于天下,不是她一个人的李家二郎,她留下了几条遗言:
起用老臣房玄龄,让他继续为相,执掌朝廷大事;
不要让自己的亲族长孙氏掌握过大的权利,防止外戚专权;
自己的陵墓尽可能简陋,不要浪费大量的器物和木材,能够埋葬自己就可以;
劝谏李世民亲贤臣,远小人,采纳忠言,减少劳役和游玩,纵然自己与陛下阴阳两隔,也会含笑九泉;
说完这些,长孙皇后便溘然而逝,时年三十六岁,她死后,葬于昭陵。李世民十分地悲痛,因此后来他专门建立了一座楼,用来眺望长孙皇后的陵墓,借以怀念长孙皇后。包括后来,李世民晚年犯下的一些错误,正是因为没有长孙皇后的约束和劝诫才导致了许多错误的出现。这也正是长孙皇后作为一位女性,从而能够名留青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