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里的“毛遂自荐”,最关键处毛遂说服楚考烈王发兵救赵,细节完全经不起推敲,

白梦评过去 2024-05-29 19:18:02

《史记》里的“毛遂自荐”,最关键处毛遂说服楚考烈王发兵救赵,细节完全经不起推敲,妥妥小说家言。 您看,这个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故事,前半段还很正常,秦军围攻邯郸欲灭赵国,平原君带着自荐的毛遂等20位门客,前往楚国搬救兵,但到后与楚考烈王熊元谈了一上午也没个头绪。 那接下来?就完全神节奏了。当时殿下等候的毛遂,见状竟带剑拾级而上,不经召唤就来到楚王面前,途中没有遇到任何阻拦,怎么可能。那时别说平原君门客了,就他自己也做不到如此觐见楚王的。无他,这是对君主最起码保护及威严体现。 好吧,就算退一步讲,楚国保卫工作重大疏漏,让毛遂带剑上去了,那楚王身边文臣武将都干嘛来?眼睁睁看着他按剑向前胁迫楚王?搞笑吧。别人且不说,令尹黄歇当年都敢牺牲自己,助力考烈王由秦返楚得,这时咋会旁观呢。 再有,您看毛遂武力胁迫的同时,怎么言语说服楚王的。好家伙,求人帮忙,还拿人家最痛处,过去郢都被秦人占去说事儿,甚至结尾还来了句:楚国发兵不是为赵,是为自己,您瞧这话说的。现实中真要有人这样跟您讲,估计揍死他的心都有。 另外,“歃血为盟”这一段也是荒唐,楚国君臣和平原君竟然都被毛遂指挥得团团转,且啥规矩都不讲了,“荒腔”到楚王与平原君歃血,更“走板”到毛遂也加入进来,甚至毛遂双手与剑分开时,旁边的楚国君臣竟无一人上前制服他的。 既如此,您觉得这一切,现实中可能吗?所以常理来讲,真相也许这样的,楚考烈王刚开始对发兵应该会犹豫,毕竟要亮剑最强大的秦国嘛,但在平原君们的恳请下,更因为楚国人自己深感唇亡齿寒的道理,最终还是发了兵。 好了,不管咋说吧,这剑能出鞘关键还得看考烈王。结果人家不仅亮剑了,还亮得漂亮,携手魏国打败秦人,解了邯郸之围,厉害呀。可就这,司马迁们不仅不赞颂,竟还丑化,您瞧考烈王是不是比窦娥还冤?

0 阅读:67
白梦评过去

白梦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