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为什么姜的视频不符合排中律,不能成为铁证。兼谈“Z/主”不分是否可以全盘推翻姜萍的数学能力。
A:今天下棋你赢了吗?
B:我没赢。
A:那你输了吗?
B:我也没输。
这不符合排中律。因为输赢不是唯一的矛盾关系,还有和局。
问:姜萍的视频证明她懂数学吗?
不能(出现抄写错误)。
问:证明她不懂数学吗?
不能(存在大量的抄写正确)。
问:杀人现场出现张三的指纹,证明张三杀人了?
不能(还有其他人的指纹)。
问:证明张三没杀人?
不能(张三到过现场)。
.....
如果视频(或任何其他材料)能成为证据,那么应该是这样的:
如果该证据的某个部分证明她不懂数学,那么证据的其他部分就不能证明她懂数学。如果一个证据既证明她懂数学,又证明她不懂数学(至少前者没有形成压倒优势),那么就需要补充其他旁证。
而证明姜萍“懂数学”的证据还有一个非常有力的旁证: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组委会宣布,姜萍获得预赛第12名。
所以,如果要证明姜萍不懂数学,仅有一个视频的部分镜头作为证据,是不够的,还需要压倒性的证据,比如(仅为假设):
1. 反驳竞赛结果的有效性,找到姜萍作弊行为的直接证据。
2. 姜萍的父母同学作证,姜从来没有参加过数学辅导。
3. 拍摄视频的导演作证,姜根本抄不来笔记,笔记是某大学生代抄的。
4. 姜萍导师王某某道歉:我说姜萍是天才,我说谎了。
还有人问,那么,姜萍在抄写笔记时出现把“Z”写成了“主”,这样的低级错误是否可以全盘推翻视频中其他可以证明她懂数学的部分呢?
这是个好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任何证据都应被整体评估】,而不是片面地只看其中一部分。具体错误确实可以提供重要信息,但是否能完全推翻其他证明其能力的证据,还需综合考虑:
1. 错误的性质和严重性:
基本错误如把“Z”写成“主”确实显示她在某个时刻对基本数学符号的运用存在严重问题,可能反映她在基本数学概念上的严重误解,确实很重大。
2. 错误的频率和情境:
但是!如果这是偶然失误,而她在其他情况下表现良好,那么这个单一错误可能【不足以】(不是说不承认)完全推翻她在其他方面的出色表现。
3. 其他证据的权重:
如果她在其他复杂数学问题上表现出色,且有诸如【数学竞赛获奖】等强有力的旁证,这些证据的权重可能会比一个单一的符号错误更高。
虽然数学是严谨的,容不得沙子,出现一个低级错误,似乎就意味着其他的“正确”都不可靠了。但是,“数学能力”和“数学逻辑”不一样。数学能力是人类的主观性表现,和人类的身体能力一样,具有波动性。
情绪紧张、疲劳、环境压力、大脑突然断片.....等都可能导致人类犯错。除非是机器人(机器人也有bug和断电的时候)。所以,对运动员的评估要取平均成绩,金牌运动员也可能出现偶尔的低级错误,拜登总统也可能偶尔失神摔跤。
如果黑板上的解题,整体思路就是错的,那么这个错误对证据的推翻力就很重大。如果只是一个符号错误,哪怕错得再离谱,都不能否认它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
说了那么多,归根到底一句话,姜萍的这个视频中,即使出现很多低级错误,但也仅仅构成一种“合理怀疑”,拿去质疑一下是没问题的。但要以此作为铁证,对姜萍本人妄下断言,甚至逼迫她自证清白,那是不够的,而且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