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鱼“染毒”?进口水产品检疫,别再漏了“新冠病毒检测”

佘宗明 2020-06-14 16:27:08

万万没想到,在全国各地确诊病例渐次“清零”之际,防疫力度最严的北京,竟然又出现了一波本土疫情——还是在北京刚将应急响应级别由二级调至三级1周之后。

跟新发地(亚洲最大、世界第三大农贸市场)有关;“13日新增确诊36例”……这是解读北京这波疫情的两大关键信息。

一波刚要平息,一波又来袭击——还是袭击北京,这确实让人始料未及。

有人这么说:这就像为了御敌而近乎360°无死角防护,除了眼睛外全身都穿上了盔甲,没成想,“新冠病毒”这个敌人一箭偏就射中了眼睛。我也是这种感觉。

▲网传图片。

这波本土疫情再度说明了两点:

1,新冠病毒虽然没成精,但跟成精也差不离了。果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狡猾的病毒。用范伟老师那句台词说就是:哎呀呀,防不胜防啊!

2,即便“道高一尺,‘毒’高一丈”,也不能由着病毒肆虐,必须亡羊后及时补牢,别让病毒动辄有机可趁。

所以在这事上,舆论的关注点不应该聚焦在“新发地”和发言人“星火”这两个名字上——对着这几个字过度阐释,没什么意义,真正该思考的,是怎么防止病毒玩“潜伏”。

就北京这波疫情而言,我觉得,最大的启示就在于:

防疫别只盯着“人”也要盯着“物”,是时候把“新冠病毒检测”纳入进口水产品检疫了。

三文鱼“染毒”是人的事,不是鱼的事

这波疫情中,“三文鱼”成了溯源讨论中的最热关键词。

官方披露,这次是从切割进口三文鱼的案板中检测到了新冠病毒。这立马引发链式反应:“三文鱼”被认为是罪魁祸首——公众对三文鱼的恐慌达到峰值——各大商超餐厅闻风而动,连夜下架三文鱼产品——很多三文鱼被倾倒——三文鱼概念股受创。

那三文鱼真的该为北京这波疫情“背锅”吗?

我觉得,不应该。因为三文鱼是新冠病毒携带者,却不是宿体;三文鱼是被病毒污染了,而不是被感染了。

什么意思?就是说,三文鱼自身并没有被感染,而是像某些电梯按钮、门把手那样,沾上了感染者吐沫。

换句话说,三文鱼不生产病毒,只不过是充当了病毒的“搬运工”。它本身也是受害者,即便不是它携带,这病毒也可能通过其他介质传播。它就像快递纸箱表面一样,只是新冠病毒暂时留步的地方,但不可能驻扎下来生长繁殖。

这么说的主要理由是:三文鱼不像哺乳动物那样,它没有肺。新冠病毒可能感染老虎、狮子、猕猴等哺乳动物,却很难感染三文鱼等水生动物。

进一步讲,迄今为止,全世界还没发现过人和鱼虾共患的传染性疾病,水生动物与恒温的哺乳动物生存环境完全不同,病毒也很难相互“传染”。

新冠病毒主要利用细胞表面受体ACE2感染哺乳动物,所以很“专一”地在攻击脊椎动物,却没法进入鱼体内。

所以说,三文鱼“染毒”是人的事,不是鱼的事。三文鱼不是如蝙蝠那般,在被煮熟并吃了后将病毒带给人们,而是鱼肉表面可能沾染新冠病毒感染者的飞沫、痰液、粪便、尿液等,在病毒失活前被人生吃了。

进口水产品检疫,不能漏了“新冠病毒检测”

三文鱼本身没法感染病毒,并不是说没必要防三文鱼成为病毒传染的“介质”,恰恰说明防止病毒传染不能留下死角和盲区——连不能感染新冠病毒的三文鱼,都成了病毒“搬运工”,还能不多加警惕?

就三文鱼表面附着新冠病毒来说,这事就提示了一点:进口水产品检疫,不能再漏掉“新冠病毒检测”了。

新冠病毒的狡猾之处,就在于它生命力太顽强了:虽然它在空气中无法独立存活,但有附着物它就能存活好一阵,比如在手机壳、门把手上活着。

▲亚洲最大农货市场——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这次是三文鱼成为新冠病毒附着物,而不是进口器械上,也不全是偶然。

通常而言,无论是固态还是液态物体,在贮运、分割、售卖过程中都存在被病毒污染的可能。问题是,新冠病毒脱离宿主就是一粒粒有机物,没有了新陈代谢后,就只能存活一段时间后就挂掉了。

但大部分病毒(包括新冠病毒)都耐寒不耐热,温度越高,病毒就越难存活;温度越低,存活时间就越长。

很多东西从国外进口回来,都是常温环境下储运回来,这些东西还没运回中国,表面上附的病毒就“狗带”了。但水产品不一样,因为全程冷链,病毒存活时间远长于电梯按钮和门把手——低温冷链条件下新冠病毒存活时间明显延长,有足够的时间飘洋过海来到中国。

有病毒学专家就说,新冠病毒在海水里可存活3个月;此外,海鲜一般冷藏运输,更容易让病毒存活。所以,在养殖环境、运输存储过程中,海鲜都有可能被病毒污染,再传递到人体,存在这种可能性。“在华南海鲜市场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这证明有可能病毒也在海鲜上,商户在用水冲洗海鲜时,病毒会进入环境。所以不能忽略海鲜被病毒污染的可能。”

由此看,新一轮疫情敲了个警钟:进口水产品表面是否附着新冠病毒,这点必须引起重视——尤其是国外很多国家疫情还很严重的背景下,这点更不容疏忽。

有媒体就披露,今年3月下旬起,智利一家三文鱼生产商在当地工厂内,发现了5起新冠病毒确诊案例。可事后该工厂并未停工,未被隔离的工人依旧在进行生产,继续出口。

在此情形下,将“新冠病毒检测”纳入进口水产品检疫的范畴,该提上日程了。

▲三文鱼。

事实上,这问题也引起媒体和有关部门关注了。

据媒体报道,对于进口水产品,中国一直都有严格的管理办法和检验检疫规定,但新冠病毒目前并不在进口水产品检验检疫项目里面。

有省级进出口检验检疫机构的工作人员表示,肉类和水产品属于货物,货物的检测一般以安卫环(安全卫生环保)项目居多,新冠病毒属于新型病毒,还未纳入。据了解,目前进口水产品的疫病、寄生虫检测主要包括:致病菌、寄生虫污染、疫病排查。常见的引发安全事件的诺如病毒、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以及感染异尖线虫、肠道吸虫、微孢子虫、肺吸虫等寄生虫。

而海关总署12360平台回应,目前在进出口水产品的检验检疫项目中,并没有特别增加新冠病毒的检测,但是不等于未来不增加这个项目。

海关部门的回应,相当于给“进口水产品检疫纳入新冠病毒检测”留下了余地。

依我看,这事宜早不宜迟,这也是为了吸取这波疫情的教训。像德国之前就怀疑进口的冷冻草莓被诺如病毒污染,后来就要求批批检。

不必过度恐慌,更不必急着把鱼“倒倒倒”

三文鱼被病毒污染,引发很多人的恐慌。不止三文鱼受到了“重创”——很多商超都将三文鱼给下架了,网传有商家紧急发布声明“本店三文鱼实为国产虹鳟,并非国外三文鱼品种”,其冲击波波及了更多的鱼产品。

网上现在流出了很多小视频,视频中,有些人将鱼一袋袋全扔掉了,殊为可惜。

新冠病毒能附在三文鱼身上,所以鱼就不能吃了吗?

当然不是。这样扔掉水产品,只能说是缺乏科学素养之下的暴殄天物,也难免对那些鱼类养殖户造成误伤。

一者,鱼类本身不是宿主,除了进口的,表面附着病毒的风险基本没有。更何况,大多数鱼都是煮熟了再吃,不是生吃——煮熟了通常就没啥问题。

还有些人回想起之前吃了三文鱼刺身一身冷汗,这也有些多余了:新冠病毒粪口传播,还没得到证实。从鱼表面的病毒进入口腔粘膜导致人感染,没那么容易,更别说这么久都没出啥问题,就安心好了。

二者,所有固液态物体表面都可能附着新冠病毒,如果鱼类有可能成介质就把鱼扔掉,那什么都该扔。

比起盲目地把鱼抛掉扔掉,更该注意的,是做好厨房卫生——生熟分开,非但生熟食物要分开,处理生食与熟食的刀具、砧板、抹布、器皿也要分开。特殊时候,尽量别吃生的,能煮熟吃就熟了再吃。

而任由“惊弓之鸟”式反应延伸到抛弃水产上,受伤的恐怕是那些鱼类养殖户。这次疫情,本就给他们带来了重创,来这么一出,只会让他们的境遇雪上加霜。

说到底,北京这波“突如其来”的疫情,的确暴露了防病毒输入和进口水产生鲜检疫的漏洞:之前防病毒输入,主要是防“人”,防“物”则被忽略了;现有的检疫体系也没跟上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态势,也该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地调整了。但补漏洞可以,别重复“一出事就抢盐”的过度反应,把鱼类食品都倒掉。

防疫这事,还是得相信科学。

文 | 佘宗明

227 阅读:300592

佘宗明

简介:典当文字,贩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