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很大,一共有197个国家;这个世界很小,小得其实只有两桌:一桌G7,一桌

混沌于浮云 2024-07-27 20:12:21

这个世界很大,一共有197个国家;这个世界很小,小得其实只有两桌:一桌G7,一桌金砖。 2002年,随着俄罗斯的加入,G8集团在国际舞台上的统治力显得更加强大。然而,尽管在经济和军事实力方面展示出了对其他国家的绝对优势,G8的总人口在全球尺度上却不足20%,难以全面代表全球多数国家的利益。 此外,从七国集团的时期延续至俄罗斯的加入,发展中国家一直面临着在全球化过程中被剥削和压迫的现实。特别是自上世纪末以来,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逐渐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崭露头角,开始要求与G8国家进行平等的对话,以期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公正的待遇。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实力尤为突出。1991年,中国的GDP总量仅占世界的1.61%,而美国则占据了25.9%的份额。 到了1987年的威尼斯峰会,七国集团注意到了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决定特别关注这个东方大国。 1990年和1991年的峰会上,他们选择从环保等非敏感领域开始,逐步与中国建立起经济和贸易关系。但这种接触仍然十分谨慎,美国等国仍将中国视为冷战后的“潜在竞争对手”。 然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彻底改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在这场危机中,以索罗斯为首的华尔街金融炒家针对东南亚国家的固定汇率制度进行攻击,导致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经济崩溃。不久,危机蔓延至日本和韩国,引发了更广泛的金融动荡。 在这场危机中,刚刚回归的香港作为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自然也难以幸免。华尔街炒家试图在香港复制他们在东南亚的“成功”,但他们低估了中国政府的实力。在这场风暴中,中国不仅稳定了国内经济,还积极向东南亚国家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1998年,中国在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建议,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响应。通过这些举措,中国不仅重回了世界舞台的中心,还促使G7国家重新评估与中国的关系。 在1998年的英国伯明翰峰会上,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公开表示各国领导人对中国在危机中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应有的赞扬。与此同时,德国总理施罗德的言辞更加直白,他强调,若不包括中国,全球经济议题将无从谈起。 然而,G7内部对中国成为新成员的讨论日渐增多,意见也逐渐分化。如日本和德国,希望通过吸纳中国为成员,以换取在联合国的支持。法国、意大利和俄罗斯希望利用中国的力量来制衡英美,阻碍后者推行单极世界的野心。对此,中国的回应是简洁而坚决的“拒绝”。 1999年,德国总理施罗德提出希望中国加入八国集团的议题时,时任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强调,讨论全球性问题时应更多听取发展中国家的意见。到了2000年和2002年,中国更是明确表示无意参加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及其相关活动。 随着冷战结束,G7国家集团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一个主要讨论经济问题的“富国俱乐部”,转变为一个推行西方价值观的“西方大国俱乐部”。 对于俄罗斯而言,尽管其加入G7被一些人描述为“乞讨”,中国却无法接受全面认同西方价值观,更不愿意以“乞讨”的方式加入。 同时,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若加入由发达国家组成的俱乐部,支持不公平的经济政策,将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背叛。 因此,从90年代末起,中国更多地关注于参与一个能包含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组织,直至G20的成立,为中国提供了新的国际合作舞台。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秩序面临重大挑战。G7国家集团,长期困扰于如何与发展中国家建立更有效的对话和合作机制,最终在1999年德国科隆峰会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会议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财政部长与央行行长们聚集一堂,共同倡议创建了一个包括七国集团成员国及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在内的十三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全新经济对话平台,即二十国集团(G20)。 在G20成立的最初八年里,它只是作为一个不太受重视的财政和银行事务讨论论坛,会议通常只局限于财政部长与央行行长之间的定期对话。 到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如一场风暴席卷全球,G7国家的局限性愈发明显。面对这一危机,美国率先提出将G20提升为国家领导人层面的高级别峰会,意图借此平台协调全球应对策略。 此后,随着G20在2009年正式升级为世界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西方不得不承认G20正在逐步取代G8,成为国际经济事务中最具影响力的组织。 在G7国家失去部分经济控制权的同时,中国承担起G20轮值主席国的责任,于2016年在杭州成功举办了G20峰会,主题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中国通过G20平台,显著增强了其在全球经济事务中的影响力。 参考资料:方晋著. 新兴经济体崛起[M]. 2012

0 阅读:2601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