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临潼监狱的三个愣娃,看照片就知道陕西愣娃的特点 形象特点:外表冷峻、刚板硬正,浓眉大眼,身强力壮 性格特点:实诚木讷、不耍滑头,执着倔犟、少言短语 行为特点:不善变通、不好接近、面冷心热、仗义助人 感情特点:粗枝大叶、不善表达、对人真诚、直来直去 在刘兰芳先生口中的《杨家将》评书里,寇准以其幽默机智和不按常理出牌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在故事中化身为一位趣味横生的调查者,深夜访问,审问鬼魂,以及其它惊心动魄的场面,都让听众啧啧称奇。 然而,历史上的寇准与这种描述大相径庭。事实上,他并非山西人,而是来自陕西渭南的真正本地人。与评书中的形象不同,历史上的寇准是一个性情直率、脾气暴躁的人,他的直爽和急躁在他的家乡被称为“陕西楞娃”。 在陕西,这种性格由近代的国学大师吴宓先生用“生、蹭、冷、倔”四字来形容,表达了这个群体的刚直和坚韧。而寇准就是这样一个性格的典型代表。 在宋代,寇准以其直率的性格多次进谏皇上宋太宗赵光义,这在封建时代堪称罕见。一次,寇准在进谏中,因皇上显得不耐烦而欲退场,寇准直接拉住皇上的龙袍,坚决要求皇上留下听完他的话。这种直率甚至有些鲁莽的行为,在今天看来都极为少见。 而皇帝宋太宗对此反应出乎意料,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大笑并赞赏寇准,将他比作唐太宗时的魏征。这种赞赏虽然表面上看是对寇准的肯定,但更多的是宋太宗在炫耀自己的宽容和伟大。 尽管寇准有时因个性直率而得罪人,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个能够理解并包容他的宋太宗赵光义。然而,寇准的后续经历却并非一帆风顺。 宋太宗驾崩后,宋真宗继位,面临契丹人的入侵,宋真宗采用金钱补偿来处理边境冲突,希望以此驱使契丹人返回北方。 此时,寇准作为宰相,他的政见迥异,坚决反对迁都的保守策略。他主张皇帝亲自领军,赴前线振奋士气,直接参与决策战事。寇准以其独特的演讲技巧和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最终说服了极不情愿的宋真宗亲征前线。 然而,在胜利近在咫尺时,宋真宗突然下令停战,并与契丹议和,尽管大宋本可取得全面胜利,最终却仍需向契丹支付赔款,史称檀渊之盟。 结束战乱后,宋真宗回到朝廷。一次朝会上,副宰相王钦若机智地问道:“皇上亲征澶州之战真的了不起吗?”他故意强调了“被逼订立城下之盟”的尴尬。 王钦若进一步提醒皇上,寇准或许是将他当作赌注。这场权力斗争中,王钦若的一次小动作,成功地破坏了寇准在皇帝心中的形象,导致寇准被罢官并被贬至陕州。 同时,朝中有一个心机深沉的官员,丁谓,他擅长逢迎拍马,希望借此升官。为了个人的政治抱负,他极力推荐寇准复职。寇准复任后,在一次宴会上,丁谓见寇准胡子上沾有菜汤,便上前帮其擦拭。然而,直率的寇准并不领情,反而斥责丁谓过于献媚,丁谓因此心生恶意。 后来,寇准因坚守国法,处理了刘皇后的亲族,引发了皇后的不满。刘皇后与丁谓合谋,诬陷寇准涉及政变,将他贬至广东雷州,一地荒凉,寇准只能依靠当地百姓的帮助维持生活。不久,寇准因郁郁而终,结束了他多事的一生。 寇准离世后,百姓的悲痛之情溢于言表。《宋史》记载,县民纷纷在路边设立祭坛,祭祀哭泣,以表达他们对寇准的哀思和敬意。他们折下竹子插在地上,悬挂纸钱,祈祷他的灵魂安息。 一个月后,那些看似已枯萎的竹子竟然意外地抽发出新的竹笋,这一奇迹加深了人们对寇准的怀念,最终促使当地人建立了庙宇,每年定期举行祭拜。 然而,寇准的最后归宿却充满了曲折。原本,他的妻子宋氏希望将他安葬回故乡,以便其魂魄能够归于安宁。宋仁宗虽然显得慷慨,给予了一笔不菲的资助,但这笔钱在寇准的灵柩送往途中不足半程便已用尽。 宋氏无奈之下,只得选择在洛阳巩县将他安葬。直到十年后,宋仁宗才下旨将寇准的遗骨迁回故土,使他得以长眠于祖地。 在民间,寇准的形象则被不断地塑造与传承。老百姓以各种民间艺术形式表达对他的敬仰和美化,评书《杨家将》中的“寇老西儿”即是其形象的一种传扬。 虽然评书中的人物多有夸张与虚构,但寇准真实的人生故事与其深厚的政治影响力,确实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参考资料:庄恒恺作. 廉吏传[M]. 2021
1947年临潼监狱的三个愣娃,看照片就知道陕西愣娃的特点 形象特点:外表冷峻、刚
混沌于浮云
2024-07-27 20:12:22
1
阅读:1132
用户17xxx21
黑娃
终究不过南柯一梦
不知道47年照片于文章的关联!
希芜
“极力推荐寇准复职。寇准复任后,在一次宴会上,丁谓见寇准胡子上沾有菜汤,便上前帮其擦拭。然而,直率的寇准并不领情,反而斥责丁谓过于献媚”,谁碰上这事不报复?
用户18xxx16
读书少他就愣 你要到陕西去,现在你要碰着这个陕西愣娃啊,要不然就是在读书的小孩,要不然就是农民工读书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