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看我微博的朋友,有很强的成长意愿,但TA并不知道,该如何成长?
有人给成长制定了目标,当自己能达到某些标准时,TA就会认为自己成长了。可是,这种定目标的方式,常常会导致一些问题。
例如,当TA偶尔达不到某些目标时,TA会沮丧,觉得自己退步了。又例如,当TA发现,自己原本确定的目标,遭到了其它权威反对的时候,TA会动摇,不知道该如何继续选择。有的时候,TA会跟随一些看起来很坚定的人,以对方的状态为目标,一旦遇到挫折,TA又会迷茫,自己是否真的成长了?更重要是,有的人一旦设定了目标,可能就会在潜意识里嫌弃当下的这个自己,这样一来,TA的状态可能反而就会更差了。
我认为,任何外界的目标,都不能帮助你成长,只有属于你的“心之所向”,才能真正地引领你,才是适合你,属于你,滋养你的。
关于“心之所向”,我说过很多次,可问题是,有的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心到底想要什么,TA感觉头脑和心神的距离,非常遥远,难以触及。即使TA做了一些选择或决定,TA也无法判断,这到底是不是自己的心之所向。
我们可以将这事先降维,做你当下能做的,那就是如实地观察自己。
既然是寻找心之所向,那么首先我们就得非常了解自己,先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那个人。这样的了解,是全方位,全维度的,我们可以先从实到虚,从有形到无形。
意思是,如果你不太能捕捉自己的想法、情绪等精神层面的状态,也不太能感受饥饱、冷暖、疲累等各种身体感受,甚至不太能清楚每个当下,你到底有什么需求。那你可以试着,先站在客观的角度,如实观察,在你身上发生了什么。
例如,你可以观察到,你的表情,动作,姿势,你可以听到,你在说什么,用的什么样的语气语调,你还可以看到,你无意识地走向了哪里,做了什么选择。
我们可以试着回想一下,你真的每时每刻都知道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吗?有不少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在说什么,但是TA能记住对方说的每一句话,以及对方的表情、语气、语调,甚至还能通过这些,推断出对方的意图和情绪。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个看不见的“观察者”,它到底在观察着谁?它的目光是望向你,还是望向外界,望向别人?
我们可以把这个观察者,暂时理解为“神”,当你把神的目光收回来,去观察你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你就收神了。
你可以试着,只是观察,不下任何评判。在你能意识到的时刻,去观察自己,回想一下你的动作,以及每一句话。只需要看到:“哦,我是这样做的。”“哦,我是这样的表情。”“哦,我说了这样的话。”如此即可,没有后悔,也没有自得。只是尽力在当下观察,如果事后才意识到,那就尽力回放。
如果你能坚持这么做一段时间,你可以就会发现,你自然而然地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