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这片黄土地会说话

张哥文化 2024-08-08 14:36:35

在甘肃省的东南部

有一个地方叫通渭

这里山谷叠峦 沟壑纵横

自古以来,十年九旱

属于被称为“苦瘠甲天下”的陇中

这里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榜罗镇曾经驻过中国工农红军

党史上著名的“榜罗会议”在这里举行

沿着崎岖山路驱车近两个小时

有一个名叫常家河的小村庄

百姓世世代代过着艰难日子

始终摆脱不掉似乎命中注定的贫穷

1967年,常海增就出生在这里

童年少年时母亲患病卧床不起

父亲披星戴月辛勤下地劳动

温饱问题一直成为难题

靠着乡亲们的热情接济

度过一个个难熬的春夏秋冬

十五岁上辍学回到村里

背起行李外出闯荡打工

从此,周边城市的建筑工地上

常见他推土扛水泥拉钢筋的身影

从小工到师傅再到抹灰小组长

常海增逐步成为建筑队的骨干

任务再重再难也能圆满出色完成

又过了若干年之后,“翅膀”练硬

他自己拉起队伍组建建筑企业

“红色通渭建筑哥”远近闻名

辛勤汗水铸就起幢幢高楼大厦

懵懂少年变成干练有为的老总

这片黄土地会说话哟——

它在告诉人们:穷则思变

苦难孕育辉煌

奋斗创造成功

常海增,就是活生生的例证

树高千尺不忘根

吃水不忘挖井人

富了起来的常海增

忘不了自己诞生在红军走过的地方

忘不了常家河父老乡亲的深情

革命前辈追求幸福的接力棒

理应传承我们年轻一代手中

在那家徒四壁的日子里

这家大娘借给一升米

那家婶婶送来几个玉米饼

正是靠着红色基因的传承

靠着父老乡亲无私的接济

让这位西北汉子事业有成

在富起来后的最初几年

常海增慷慨援建革命遗址纪念设施

为的是让“榜罗会议”精神鼓舞新的长征

常海增每次回到自己的村子里

都把从城里买的礼物送给众乡亲

逢年过节他还给村里老人们发红包

将五保户孤寡老人接到自己家中……

党的十八大之后

打响脱贫攻坚战

这让常海增热血沸腾

送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决心帮助乡亲们走出一条致富路径

……

他就像一位听到冲锋号角的兵士

迅速转移阵地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小镇

成立福兴德农林牧专业合作社

不远数千里引进山东的山楂良种

开始打造常河山楂小镇的壮美工程

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

实现种、养、加及餐饮文旅一体带动

这是一张常家河发展的美好愿景

常海增一次性出资上千万元

并付出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百倍热情

经过几年努力,山楂小镇初具规模

沟沟坎坎、田野路旁、房前屋后披绿装

山楂小镇春夏秋冬别有一番美丽风景

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小小红果也把小镇的前程映得彤红

解决了三千多人的就业问题

土地有回报月月有工资年底还分红

美丽乡村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

来山楂小镇旅游的客人熙攘接踵……

这片黄土地会说话哟——

它在告诉人们:事在人为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故乡的沃土养育出

一个大写的人——常海增

山楂小镇的致富带头人常海增

小镇的山楂红了

乡亲们的腰包鼓了

常海增为百姓幸福奋斗的脚步仍然不停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

山楂小镇建起“孝悌公园”“毛诗石林”

还有“国学文化长廊”“书画展厅”

建起幼儿园、小学校、医院

为乡亲们建起新房

购置保险使老年人的生活有了保证

站在万亩山楂林前

极目远眺,我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也看到了一位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心胸

先富带后富,帮扶准且精

常海增先富带后富的不凡壮举

感动了山楂小镇的乡亲们

他们把常海增当成“红军特使”

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红军当年的梦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

千言万语不如化作一个行动

盼望中国有更多常海增这样的劳动模范

在乡村振兴中搏风击浪奋勇前行

山楂小镇的致富带头人常海增

2021年初,北京人民大会堂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

迎着春风如期隆重热烈举行

在受表彰的先进个人中

有一位来自红色通渭黄土地上

山楂小镇父老乡亲熟悉的面孔

他就是常家河的致富带头人常海增

当他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奖状

幸福的泪水噙满眼睛

这是党和人民给的最高褒奖和荣誉

标志着脱贫攻坚路上开启新的航程

这片黄土地会说话哟——

它在告诉人们:战斗正未有穷期

疾风之劲草

烈火识英雄

常海增和他的团队

正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道路

信心百倍迎接新的挑战和冲锋……

2024. 7.26写于作家陇中行采风活动

8.7修改于北京

(本篇图片由燕燕、鹭飞飞等供图)

0 阅读:1

张哥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