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夫妇同五个女儿及一个儿子的合影!全家都是军人。 1911年,杨得志诞生于湖南省醴陵县的一个贫苦铁匠家庭。他的家中兄弟姐妹多达14人,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他的童年在炉火旁与铁锤中度过,跟随父亲学习铁匠手艺,然而这门手艺难以为家庭带来稳定的收入。 面对贫穷与饥饿的双重压力,杨得志不得不在14岁时,随哥哥杨海棠离开家乡,踏上求生之路。两兄弟来到江西的一座煤矿,开始了艰苦的矿工生活。每日清晨天未亮,矿工们便被叫醒投入漫长的劳作,直至深夜。 劳动强度极大,收入却微薄,勉强维持基本生存,而安全隐患和疾病也时刻威胁着他们。杨得志与杨海棠在经历了连续的辛劳和生活的卑微之后,开始对自己的未来感到绝望。 然而,就在他们忍受极限生存状态时,煤矿中传来了关于共产主义的讨论。这一思想对杨得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开始思考一个能让所有人吃饱饭的社会可能的存在。这种思想逐渐在他心中扎根,成为他后续行动的驱动力。 然而,随着工作条件的进一步恶化,很多工人因疾病无法工作,而矿主们对此漠不关心,仅要求健康工人不要干涉。在这种情况下,杨得志和杨海堂意识到在煤矿的生活无法长久,正当他们准备离开时,煤矿爆发了大规模的罢工运动。 工人们反抗剥削,高举工具,高呼口号,表达对不公正待遇的极端不满。这场运动最终在社会舆论的支持下,迫使煤矿管理层接受了工人的多项改革要求。 杨家兄弟见证了这一切,深受启发。这次事件让他们意识到群众的力量,从而引起了他们对共产主义思想的兴趣。随后,他们开始接触并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主张的马克思主义理念。兄弟二人决定,为了不让后代再受苦,必须加入这场伟大的斗争。 几年后,家庭经济状况未见起色的杨海棠和杨得志,通过偶尔的零工勉强维持生活。1928年,一支工农红军进入湖南省,进行革命宣传。杨海棠告诉杨得志,机会终于来了。他提醒弟弟多年前在江西的那场工人运动,并鼓励他实现当初的愿望——加入中国共产党。 两兄弟兴奋不已,迅速前往镇上的征兵站。在那里,他们遇到了一名红军战士,向他表达了加入共产党的决心,并询问了加入的条件。 红军战士确认了他们的动机,并告诉他们加入共产党意味着将要参与一场艰苦的斗争,可能需要付出生命。杨家兄弟坚定地表示,为了能够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他们愿意牺牲一切。 杨得志与杨海棠在告别了家乡后,迅速融入了革命的洪流之中,不久便成为了红军的一部分。1931年,两兄弟一同赴井冈山参与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并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立志为革命事业献身。 随着时间的推进,国民党对苏区的围剿愈加激烈,杨得志和他的哥哥杨海棠多次参与反围剿战斗。在这些战斗中,他们展现了超凡的勇气和坚定的革命意志,杨海棠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英勇牺牲,留给杨得志的最后话语是对弟弟的关切与嘱托。 失去哥哥的杨得志并未被悲痛击垮,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革命决心。他的勇敢和领导能力逐渐得到认可,很快从一个普通战士成长为红军的一名团长。1934年,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遭遇挫折后,杨得志与红军一起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 长征路上的艰难与危险,未能摧毁红军士兵的意志。通过两年多的跋涉,杨得志终于与队伍抵达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到达后,他通过拍摄军装照片和写家书的方式,向远在家乡的父母报告了自己的平安,这是他八年来首次与家人恢复联系。 到了80年代的中国,解放军进行了一次规模浩大的裁军,旨在优化军队结构,减少兵力。在这场裁军浪潮中,杨得志女儿杨秋华的经历尤为引人注目。作为总参谋长杨得志的女儿,杨秋华本可以依靠父亲的地位和影响力获得特殊照顾,但她面临的情况却并不简单。 杨秋华自幼生活在军人家庭,她的价值观深受家族影响,视军人身份为荣耀。然而,在裁军决策下,她所在的部队被确定为需要撤销的编制,所有人员需转至地方工作。 面对即将脱下军装的现实,杨秋华极力寻求留在军队的机会。虽然有领导暗示可以为她安排工作,但在整体大环境的压力下,这种个人愿望显得格外微妙。作为杨得志的女儿,她的每一次职业动向都可能被解读为特权或偏袒,这让她的选择更加复杂。 尽管家族中有着强烈的军人传统,杨得志和他的妻子却始终坚持服从组织决定,将国家和集体利益置于个人愿望之上。当杨秋华表达想要留在军队的愿望时,杨得志提醒她需要考虑大局,不应只囿于个人情感。最终,杨秋华选择顺从组织的安排,转业到地方工作。 参考资料:王健英著. 中国红军人物志[M]. 2000
杨得志夫妇同五个女儿及一个儿子的合影!全家都是军人。 1911年,杨得志诞生于湖
混沌于浮云
2024-08-25 20:44:34
0
阅读: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