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天的文章发表后,很多朋友和我们交流,大多是倒苦水的,主要还是线上价格对线下门店利润影响太大,一些门店利润低下,处于亏损边缘;
还有一些朋友,问我们对于今年华为mate70的预判,言语之中的大意是:mate70如果强势,苹果16就会比较麻烦,如果mate70表现一般,那么苹果16就会值得期待。
他们认为今年华为mate60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奇迹,不可能华为每款旗舰都如此强势,所以,今年苹果16或许会有惊喜。
还有一些朋友,谈到补贴问题,逻辑是现在线下的困境,苹果不可能坐视不理,“这样下去,只会让华为更加强势”所以,苹果16如果还卖不好的情况下,苹果大概率的会重启补贴政策。否则,渠道大面积受挫,对谁都没有好处。
这些声音各式各样,有些逻辑缜密,高屋建瓴,有些奇思妙想,脑洞大开。
我们非常愿意和朋友们交流,非常愿意听到不同的声音,因为这让我们避开思维茧房的困扰,但我们更想表达的观点是:当务之急,或许不应该是思考苹果是怎么想的,怎么布局的,而是我们怎么做,才能先活下来!
二
在表达这个建议之前,我们可以思考两个问题
1,美国企业相对而言更为重视战略,重视数据,这是美企的普遍特征,并且他们的战略一旦制定,短期内一般不会轻易调整。不管是特斯拉,亚马逊还是现在如日中天的英伟达。这样的企业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
不管是从哪个角度分析,我们认为苹果对线上的赋能更像是一种战略调整,而不是短期内的一种“应景”表现。
所以,这样的操作可能至少2,3年内,很难停下脚步。
2,苹果作为世界第一品牌,不管是苹果手机产品本身的品质,还是产品残值,都是明显领先华为的,尤其在生态建设的成熟度上,更是遥遥领先,但是其在大陆市场的表现却差强人意,所以,在思考苹果的问题上,我们还是要放下产品思维,多考虑场外因素。
3,AI手机是热点,也可能是苹果今年最大的卖点,但是,这个卖点在大陆市场未必行得通。ChatGPT很强大,这无疑会刺激市场引发换机潮,但是我们的环境能允许无限制的使用吗?
4,苹果线上的各种活动,平台的各种补贴,也对其他品牌尤其是华为,带来巨大的压力,客观上,至少短期内也提高了产品竞争力。这种竞争力也一定会在华为的终端侧体现出来。
思考完这四个问题后,我们接下来就需要思考我们当下该怎么做才更有建设性,因为以上四点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在对苹果赋能线上的分析上,我们也不能只看到灰暗的一面,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那就是苹果的做法解决了当下实体门店的一个最大痛点:
进店量的问题!
进店量是根本,没有进店量一切销售动作都无从谈起。
而现在线下门店的难题就是:没人进店。
苹果增大线上的动作虽然打薄了利润,但是也把大量的线上客户引导至线下。
重点是我们如何适应这样的变化,而不是抱怨,同时如何最大化的利用好这样的线上客流做好连带,通过复合利润去对冲大件产品的利润稀释。
三
忽然想到和一些会员聊天,他们中不少是从手机零售的黄埔军校——迪信通出来的。
他们告诉我,迪信通当年起步时,也是诺基亚最牛的时候,为了应对价格战,经常通过把诺基亚的价格打到5元,10元,甚至是零利润,去吸引消费者,然后,通过转推,周边产品获取丰厚的利润。
当时,很多竞争对手认为没有客户这么傻,这是一种伤客行为,迪信通一定活不久,没想到迪信通不但越做越大,快速发展,而且成功上市。
线上对线下的影响,本质上,仍然是价格的竞争,尽管20多年过去了,但是商业的底层逻辑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改变或者科技的改变而有根本性的改变。
我们认为,迪信通的模式应对现在的价格竞争仍然是行之有效的,并且很多企业在后期的发展中,不断优化,进化基于这种商业逻辑的盈利手段,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晶体管 n
同时,考虑到苹果的品牌调性和消费者特征,苹果门店的壳膜推销难度远低于华为和其他国产品牌,并且产品选择面极大,具有信息不对称优势,空间还是相对较大的。
如果再把这个观点具化下:有些苹果门店总觉得把线上客流导入到线下,利润非常微薄,不如不做,甚至感觉“便宜”了苹果,如果改变观念,甚至以比线上更低的价格吸引消费者,通过复合利润获得企业发展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不是要求我们每一个进店客户都能成交,只要我们能达到30%的“高连带” 10%的“完美一单”的水平,活下去,等待机会,就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
生产力的解放,一定来自于思想的解放!
不去过多思考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努力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极致!
这是我们的座右铭,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快速找到摆脱困境的方向。
————————————————————————
有些会员,苹果门店单机利润一两百,有些六七百,区别巨大,这也意味着空间巨大。
有些门店,壳膜保险做的不错,但是运营商合约做的惨不忍睹,团队技术水平极低,这些都是发展的空间。
对于很多盈利较低的苹果门店,不是穷途末路,而是大有可为,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提升专业技能,主动求变,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