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兄弟京东能做好三个“平衡术”?

铑铑财 2024-06-12 19:31:23

独立 稀缺 穿透

大力能出奇迹、也能出瓦砾!

作者:闻道

编辑:俊逸

风品:梦琪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京东重新定义“6.18”,刘东强重新定义兄弟。

年年“6.18”,年年有不同,今年京东“价格卷”似乎比往年要严重些。

5月31日,磨铁集团创始人、CEO沈浩波一则朋友圈爆料引发各方关注:在磨铁已经全面对京东停止发货,并一再对京东低价乱价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表达反对的情况下,京东依然无视诉求,要继续强行让我们的产品参加他们的低价促销.......

对于磨铁后续动作,沈浩波称将采取三项措施:

一、将采取法律手段,不惜代价维护权益。二、继续对京东停止发货,任何一本都不发,如加一个期限那就是无期限。三、继续要求京东下架我们的所有产品,全部退给我们。

6月1日,#磨铁已全面停止对京东发货#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当日,一条网传京东图书采销员工朋友圈回应称,没要站在出版社和行业对立面,目标是让更多消费者买到便宜好书。京东方面回应媒体称,目前没有回应口径,可参考这条朋友圈。

值得注意的是,这非两者的首度摩擦,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磨铁曾多次以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侵害作品复制权为名起诉京东。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番磨铁图书不是“孤勇者”。据财联社消息,5月21日来自北京和上海共计56家出版社的联合声明称,不参加江苏圆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提出的,京东“618”全品种图书2-3折促销活动方案。

到底在闹哪出?急降价背后,京东又有哪些现实困境与焦虑?经此一役,未来发展将有哪些影响?

01

低价书促销是与非

LAOCAI

提起磨铁图书,在出版业可谓声名远播,《明朝那些事儿》系列、《盗墓笔记》系列、《诛仙》系列、《后宫・甄嬛传》系列等一大批畅销书和超级 IP均出其手。

据红星新闻6月1日消息,记者在京东磨铁店铺搜索发现,磨铁出品知名度较高的《盗墓笔记》《明朝那些事儿》《后宫甄嬛传》等图书均显示无货。

北京红飒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黄启瑞对铑财表示,认定平台利用流量优势低价促销,是否构成市场垄断行为,从法律角度说,应首先分析平台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认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一般要求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据网络资料显示,京东的图书销售额达不到线上图书销售市场份额的二分之一。因而京东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不构成垄断。

业内人士指出,出版社在京东经营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出版社的官方旗舰店,一种是京东自营旗舰店。本次争端主要在京东自营渠道,对于平台自营渠道,目前主流合作方式是寄销方式,双方约定好分成比例,平台卖不掉书会退货给出版社。有利降低平台的资金成本、存货压力,同时享有商品定价权。此次“6.18”活动期间,京东想通过低价重夺市场,意味着出版社可能要承担一笔额外补贴费。

实际上,图书业与电商平台间“超低折扣”积怨已久。如早在2013年,北京8大出版社就曾发布联合声明,抵制电商平台中的“逆价销售”,即平台以低于采购价格的逆价倾销图书的行为。据澎湃新闻消息,当时京东满减后,一些书籍价格甚至低于出版社向经销商的供货价。

不过,此番京东并没采取“逆价销售”,而是将成本转移到经销商环节。追其原因,在于环境变化。随着互联网人口红利消退,电商业迈入存量时代,低价吸流已是常态化营销手段,降本增效至关重要。尤其随着直播带货的兴起,电商平台的低价书再遭更大折扣冲击。部分一折卖书,甚至是1元卖书频频出现。出版社方面,为抗住冲击,不断提高图书定价,慢慢陷入正价书买不起的恶性循环。

行业分析师孙业文认为,和谐共赢的生意才能持久。低价并不一定能解决电商平台业绩下滑的困境,“自己请客,别人掏钱”反可能让出版社的经营状况承压,盗版书横行,进而让平台合作生态恶化,有些杀鸡取卵。当然,低价图书毕竟有利于读者、代表了一种市场声音,出版业也要自身反思,认真思考怎样优化产业链环节、降本增效,毕竟性价比、质价比已是当前消费业王道。

02

何消双面“焦虑”

警惕顾此失彼

LAOCAI

图书只是一隅,放眼今年“6.18”,京东在产品价格上下足了功夫。如5月31日,宣布加大“6.18”iPhone 手机降价幅度,Apple产品京东自营旗舰店iPhone15 Pro Max最高优惠2350元,iPhone15Pro直降2000元起。

必须发大招了。随着拼多多崛起、百亿补贴持续,京东明显感受到分食压力,甚至引以为傲的3C产品也开始出现放缓迹象。以2023年报为例,京东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收入5388亿元,增速4.4%。略高于3.7%的年总收入增速。低于2022年的4.7%增速,更远低于2021年的22.9%增速。

也是5月31日,拼多多发布“6.18”百亿补贴活动首周战报,自5月19日启动以来,一周内百亿补贴商家量同比增长九成以上,手机类目销售总量达300万台,多个家电品牌销售额破10亿元。其中iPhone 15 Pro Max单品销量破20万单。

回望2023年,为了阻击拼多多,京东同样上线了百亿补贴计划。刘强东甚至放言,3C家电的成功,让京东忽视了以往的低价优势。“这样下去早晚会成为第二个苏宁!”、“低价是京东过去成功最重要的武器,以后也是唯一基础性武器。”等狠话,以期重塑低价消费心智。

考量在于,兜兜转转一年,起码从业绩对比看,京东的百亿补贴收效并不太讨喜。

2023年,拼多多营收同比增长90%,2024第一季度营收868亿元,同比增长131%,净利279.98亿元,同比增长246%。可比基数的攀升,并没限制其增速。

2023年,京东营收增速3.7%,2024年一季度营收2600亿元,同比增长7.0%。电子产品及家用电器收入1232亿元,同比增长5.3%。京东零售营收2268.35亿元,同比增长6.8%。虽体量优势明显,成长增速却逊色不少。且零售经营利润还同比下降5.27%至93.25亿元。经营利润率4.1%,同比下降0.5%。

推广活动增加、销售费大增是一个考量。2024年一季度,京东销售费92.54亿元,同比增长15.60%。

实际上,早在百亿补贴上线时,外界就不乏疑虑:京东财务的健康度是否有影响?价格与品质的权衡如何做到?自营与POP业务会否影响基本盘的稳固?

敏感的资本市场早有态度折射。一季度财报发布后,拼多多市值再度超越阿里。截至美东6月10日,美股拼多多最新市值2062亿美元、阿里1918亿美元、京东仅为451.8亿美元。

对比三家财务数据,营收规模京东最高,约是拼多多营收3倍左右,净利润方面后者则是京东的近4倍。

面对业绩、市值成长的双面“焦虑”,该有什么反思呢?

透视财报,重资产模式拉低了净利润率。即便经过财务出身徐冉的多轮降本增效,2023年财报显示,京东营业成本依然高达9266.83亿元,再创历史新高。相比2022年9008.58亿元,同比增长2.87%。支出主要集中在物流、仓储建设等方面。

众所周知,物流快速一直是京东的优势,但包邮门槛也是个不小牵绊。2016年以来,京东自营包邮门槛一直维持在99元,2023年8月起降至59元。

行业分析师王婷妍表示,重资产的运营模式,决定了单纯比价格,京东自营很难有压倒性的优势。去年以来公司希望通过引入第三方卖家,来促进轻资产转型,以获更高产品优势,不过这也加大了品控风控压力,如何在价格、品质、特色体验间做好平衡术是一个重要考题。

查阅第三方客诉平台黑猫投诉,截至2024年6月11日,京东集团累计相关投诉量773368条,拼多多为1036054。质疑均多集中在产品及服务方面。

行业分析师王彦搏指出,用户千人千面、人人满意并不现实。尤其电商快消业海量需求,个中体验千差万别,上述投诉或有偏颇片面处。毋庸置疑,京东、拼多多间在服务水平上存在差距,可从投诉量看,两者并没形成碾压式差距。当前拼多多的低价标签已深入人心,将性价比做到一个标杆。对一贯以品质、服务、物流见长的京东而言,需思考一味卷价格是否以己之短、攻彼所长?若一味追求低价,到最后丢了品质名片,无疑顾此失彼。回到商品本质、消解业绩股价焦虑,还是要做透质价比、保持品质体验的战略定力,在提升用户体验作为拉动增长内生力上做到知行合一、精益求精。

03

操刀改革500天

减少阵痛代价、贵在精准高效

LAOCAI

客观而言,京东一直在改革路上。从近期一系列动作发声看,其阵痛期远未结束。

优化重资产模式,除了跟供应商“卷”价格,刀刃向内也是重要手段。在5月24日京东内部高管会上,刘强东做出“狼性训话”,强调不能继续让员工“躺着睡大觉”,直言“不拼搏不是兄弟”。

不算苛求。看看人均效率,重拾狼性的急迫性肉眼可见。2023年拼多多员工为1.7万人,人均创收1450万元,阿里为21.9万,人均创收396万元,京东为51.7万,人均创收约210万元。

2022年11月底,在公众视线消失许久的刘强东高调回归,怒批京东丧失“低价优势”、矛头直接部分高管拿 PPT 和假大空词汇忽悠自己,旋即启动新一轮改革。对此,刘强东的定位是生死存亡紧要关头,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2024年“6.18”之际,刘东强再次刀刃向内,开启新一轮内部改革。京东也因内部考勤调整、午休时间缩短、人员大幅优化等事件频频登上热搜。

据京东披露信息显示,通过内部调查发现,公司存在较严重的员工代打卡问题。每月有1.4万人次找人代打卡,甚至形成了明码标价的“内部业务”,一次收取15元,一人可替20人代打。部分员工一年里代打卡近百天,每天4点就下班,却能领到全额薪水。

敢于自揭家丑,难能可贵。所谓治乱用重典,上述措施本无可厚非,但也要注意合法合规。如知名媒体人胡锡进评论称,京东出现了“大企业病”,且业绩不如拼多多,刘强东大概有点急了。可劳动法是企业内部治理的法律规范。当年的996闹出很大舆情,就是因与劳动法已经形成背离。另外,企业一定要追求实际工作效率,不要搞无益的内卷,那同样是“大企业病”,令员工们深恶痛绝。

据《第一财经》消息,近日,京东家医事业部被传出整体裁撤消息,原部门负责人谭天弘转岗,部分员工离职,少部分在内部转岗。对此,京东健康最新回应表示,此次调整除架构分拆外,并不涉及业务和人员裁撤。

孰是孰非,留给时间作答。能够肯定的是,相比连续快增的业绩,作为京东旗下医药业务平台,京东健康股价表现不尽人意。截至2024年6月11日报收24.80港元,距离198.50元高点累跌超85%。较70.58港元的发行价累跌六成。京东物流也不讨喜,收盘报收8.36港元,距离48.15港元高点累跌超82%。较40.6港元的发行价累跌超七成。

2020年以来,京东集团加速了资本化运作脚步,相继实现京东健康、京东物流的拆分上市,2023年3月底,京东集团公告,计划分拆旗下京东产发、京东工业上市。不过目前,还未有新进展曝出。

或许,这不是坏事。行业分析师王婷妍指出,至少从上述股价看,资本化运作多是一时之功。正是热衷拆分上市、资本运作的这几年,拼多多实现了高速崛起。相似考量的,还有资本运作、拆分频频的阿里,这几年淘宝天猫地位也在一点点下滑。是否全是巧合仁者见仁,能肯定的是,相比资本运作,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特色护城河才是提升估值、黏住市场的最有效手段。

遥想2023年6月18日,CEO许冉在内部信中提出京东未来20年的新目标“35711”,即京东能有3家收入过万亿,净利过700亿的公司;5家进入世界500强的公司;7家从零做起市值不低于1000亿的上市公司;能为国家缴纳1000亿税收;提供超过100万就业岗位。

目前看,这一目标实现仍存较大难度。诚然,20年是一个很远大的目标,可站在京东纳斯达克上市10周年、新一轮“6.18”备战的关键节点,战略反思、实操盘点总是必要的。掐指算来,刘强东回归已超500天,徐冉上任也近一年,如何减少改革的阵痛代价、如何更精准更高效?何时迎头赶上、给“后浪”以绝地反击?一个个灵魂考题时不我待,又如烹小鲜。

04

驶入改革“深水区”

向死而生需大决心更需大智慧

LAOCAI

居安思危,是进步的开始,变是唯一的不变。

除了京东,阿里、百度等传统互联网大厂都在向大公司病宣战。

这个过程必须必要,又牵一发动全身,需拿捏有度。降本增效的同时,大面积裁员、过度延长工作时间可能导致员工满意度降低、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引发劳动纠纷,对企业品牌也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如何做好平衡术,是京东消除绩股焦虑的一个看点。

当下,各大电商平台都遇到流量瓶颈,已没有太多的营销方法可用。拼多多的逆势高增说明,低价是破局关键。从近期种种举动看,京东誓要将此植入发展基因中。但这个过程中,低价不是万能的。如何做好价格、品质的平衡术,夯实质价比标签;如何做好平台与供应商间的共赢、打造一条健康合作的平衡链,是消除绩股焦虑的第二第三个看点。

欣喜的是,京东正在探索一条长效机制。如6月4日,宣布修订《京东开放平台商品价格保护服务规则》,引入了“180天价保”和“365天价保”两项新的服务承诺,适用于标注有相应服务标识的第三方商家销售商品。新规6月6日生效,适用于当下618大促期间的商品销售活动。

这意味着,在下单之日起的180天或365天内,若商家调整价格,消费者有权申请价格保护,从而获得差额补偿。而为确保价政策的合理实施,京东还明确了不支持价保的特定场景。并对同一用户的价保赔付金额设置上限。

可见,在用户、商家、平台间,京东意在做出最大平衡、摸索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以此激发更多稳增快增的内生力。

有的兄弟走了,但是有的兄弟刚刚到来。继去年12月,京东宣布为京东采销等一线业务人员年固定薪酬大涨近100%后,刘强东再次给采销大幅加薪。

2024年5月,京东集团宣布自2024年7月1日起,通过一年半时间,京东采销年度固定薪酬由16薪提升至20薪,业绩激励上不封顶。

重拾狼性精神,团队有奖有罚,刘强东展现出铁腕革新的一面,也展现出柔情平衡的一面。有张有弛,也让外界看到了京东潜在的爆发力可塑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寒、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从刘强东高喊低价是唯一的基础性武器开始,一年多的时间京东展开了种种改革。随着措施逐步落地生效,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不进则退不上则坠,较劲爬坡期往往向死而生。

不认兄弟、重新定义兄弟,也是一种大象转身的决绝。只是大力能出奇迹、也能出瓦砾,京东会是哪一种?或许,上述三个“平衡术”的胜败就是分水岭。

0 阅读:5

铑铑财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