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胡乔木改稿时修改了毛主席的称谓,黄克诚:我不习惯

观今品古 2024-06-24 14:11:47

前言

1981年,黄克诚的秘书丛树品整理了一份关于黄克诚在座谈会上的讲话,准备最后交由《人民日报》发表。

这份稿子邓小平在看过后,建议交给毛主席身边的秘书胡乔木来把把关,做最后的润色。

黄克诚在拿到胡乔木修改的稿子后,发现他把“毛主席”这个称谓都给改了,于是便对其说道:“我不习惯,还是‘毛主席’好。”

那么胡乔木为何会将“毛主席”这一称谓改掉呢?黄克诚又为何坚决不同意呢?

“我不习惯,从情感上过不去”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党内涌动着一股暗流,一部分人开始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提出质疑和否定,这让黄克诚深感焦虑和不安。

此时的黄克诚双目已经失明,他叫来了秘书口头叙述着会上讲话时要说的内容和整体的思路。讲话时,秘书拿着提纲坐在他的后方,时刻准备着。

已经78岁高龄的黄克诚,拖着病体,仍旧在会上一口气讲了两个多小时,中间没有一刻停顿,条例清晰地阐述了对毛主席功绩的肯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毛主席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都会犯错,但他更清楚的是,主席的功绩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是远远大于那些过失的。

秘书将黄克诚演讲的内容整理了出来,文章长达1.3万字,准备交由《人民日报》发表。

邓小平在看过这份稿子后,建议交给毛主席身边的秘书胡乔木来把把关,来做最后的润色。

胡乔木在这篇稿子上有两处明显的改动,一个是关于西安事变上对毛主席英明决策的肯定,另一个是将“毛主席”这一称呼改为了“毛泽东同志”。

黄克诚在拿到胡乔木修改的稿子后,发现他把毛主席的称谓都给改了。

“毛主席”这个称谓在黄克诚心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呼,更是人民对毛主席的尊敬和爱戴的体现。

黄克诚无法接受,于是便对其说道:“我不习惯,从感情上过不去,还是‘毛主席’好。”

众人在经过一番商讨后,也都认为“毛主席”这个称谓比“毛泽东同志”好,最终,文章还是以“毛主席”这一称谓来发表的。

作为毛主席身边的“五大秘书”之一,胡乔木为什么要将“毛主席”这一称谓改掉呢?

“古有大小二乔,今有南北二乔”

说起来,胡乔木在主席身边担任秘书长达25年,从1941年到1966年,参与并亲眼见证了中国许多重大历史变迁。

胡乔木最初在外一直以“乔木”为名,党内另一位杰出人物乔冠华,也同样以“乔木”为称。两人因地域之隔,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南北二乔”。

两人重名也引起了不小的麻烦,一天,主席将两位“乔木”叫到了他的办公室,询问两人的本名。

随后,两人也都改回自己的本名,主席看着“南北二乔”, 不禁想起了历史上的“大小二乔”,于是打趣道:“古有大小二乔,今有南北二乔。”

胡乔木确实十分有才气,他才华横溢,曾就读于清华大学,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放弃了学业,投身到革命之中。

在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许多的进步刊物他也积极参与其中创办,随后又在《中国青年》杂志编写文章,担任主编。

而他被任命为毛主席身边的秘书也不是什么偶然机会,早年胡乔木发表了一篇文章。

他的犀利的文笔,独特的观点,毛主席在看到这篇文章后,对这位年轻人的才华深感赞赏,并对他寄予了厚望。

一首《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校歌》师生在开学典礼上激昂高唱,这首歌就是出自胡乔木之手,由冼星海谱曲。

毛主席在创作诗词方面,十分谦虚,诗词完成后,总是以开放、平和的心态与一些作家和诗友们切磋交流。

有时还会将作品拿给郭沫若、臧克家等人,参考他们的意见,就连读者的建议,也会虚心接受。

胡乔木在主席身边工作这些年里,渐渐地,也对诗词颇有兴趣。创作完成后,会向主席请教,点评自己的作品。

主席对胡乔木的作品总是给予中肯的评价,有时还会稍加修改。这些修改对于胡乔木来说,宛如画龙点睛之笔。

主席常常忙于工作,对于胡乔木送来的诗词,总是会利用闲暇之余,帮其修改、润色。

胡乔木本身就有一定的写作功底,再加上主席的润色,胡乔木的文学素养达到了质的飞跃。

胡乔木在工作方面,一向谨慎细致,可就在一次事件中,胡乔木却因一次疏忽受到了批评。

在1958年召开的“大跃进”鼓劲的会议上,号召全民以“一千零七十万吨钢”为指标。

没过多久,陈云纵观国民经济总体来看,认为完全完成的话有些困难,陈云便找到了胡乔木建议具体的数字从公报中删去。

胡乔木并没有选择向主席报告这件事,他认为主席可能不会同意,自己又没有权力修改。胡乔木没有按照陈云的建议修改,当然陈云的提议也没有报告主席。

陈云还以为自己的意见被驳回了,但他始终没放弃,终于有一次,在一次会议上,陈云向主席再次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主席细想了下,确实有道理。而陈云也想主席讲过自己之前曾对胡乔木说过,主席这才知道,胡乔木根本没有向自己报告。

主席很是生气,严厉地批评了胡乔木,不能不打报告。不过好在没有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胡乔木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今后在工作中也更加严谨了。

他的这种严谨、细致在修改称谓时也尽数体现。他并非对主席有任何不满或意见,而是鉴于当前的客观因素所提出的建议。

当时党内一部分人掀起了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质疑和否定,当黄克诚的文章交到胡乔木手中时,他深知这篇文章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

因此,在修改润色过程中,他将“毛主席”改为“毛泽东同志”。这一改动并非出于个人情感,而是希望文章能够更加客观地表达出来,保持其严谨性。

然而,对于这一改动,黄克诚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他更注重个人情感,“毛主席”这个称谓不仅体现了群众们对主席的尊敬与爱戴之情,也承载了他们之间的深厚革命情谊。

因此,他对于胡乔木对“毛主席”称谓的改变便会有不同的看法。

直言不讳为革命,公正无私不愧天

黄克诚与毛主席都是湖南老乡,黄克诚的革命之路,可以说是在毛主席的指引下展开的。

1922年时,毛主席在长沙宣扬革命,黄克诚虽没有亲自去听演讲,但从同学的耳朵了第一次听到“毛泽东”这个名字。

单看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改造等方面的书籍,确有些晦涩难懂,而毛主席所演讲的内容,十分接地气,将那些深奥的理论解释得通俗易懂。

而黄克诚也在校内积极参加进步活动,传阅进步书籍,结交进步青年。在1925,黄克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随后,黄克诚被选送进讲习班,毛主席在开学典礼上,一番激昂陈词让黄克诚更加佩服他,两人之间的友谊也渐渐加深。

他对于毛主席的观念是十分欣赏和赞成的,在他看来,毛主席就是一个打心底里真正为广大贫苦百姓所着想的,也更加坚定了追随毛主席的决心。

黄克诚本人的性格是直来直去,有什么说什么,从不搞弯弯绕绕,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部队上,这种脾气性格有利也有弊,也导致了他几次被撤职。

1930年,黄克诚来动了彭德怀领导的红五军,在攻打修水县城时,黄克诚身先士卒,待着部下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攻下了修水县城。

这一仗,也让彭德怀注意到了这位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年轻人。在“左”倾思想的冲击下,黄克诚对武装起义夺取武汉持反对意见。

黄克诚也因此被撤销了职务,彭德怀却对这个做事大胆,性格耿直的部下赞赏有加。

在肃反运动中,黄克诚负责抓捕和审理名单上的人,并对他们进行审理。当他看到名单中有很多都是基层干部时,他于心不忍。

于是,他将这些人聚集起来,安置到一个山洞中躲藏。没成想,这件事很快就被发现了,躲藏的同志们也遭到了不幸。

黄克诚再也压不住内心的怒火,气冲冲地找到了那些负责肃反的人员质问他们为什么要滥杀无辜。

结果,黄克诚以有“AB团”嫌疑被扣押了。不过好在,在彭德怀的出面干预下,黄克诚才仅仅被撤去了职务,免于一死。

在随后的战斗中,黄克诚展现了他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在一次与敌人的交战中,他通过侦察发现地形不利,建议撤退以避免更大的伤亡。

这个建议并没有得到重视。最终,战斗的损失严重,黄克诚带着部队撤出了战斗。事后,他再次被批评并撤职。

直到毛主席确立了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后,黄克诚才再次得到了重用。他的沉稳、老练和大局观让毛主席对他刮目相看。

在天津解放后,毛主席派黄克诚前往天津接管工作。在他的领导下,天津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很快便恢复了生产秩序。

之后,他又被派往湖南工作,凭借在天津的经验,他在湖南的三年里从生产、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全面的提升。

随后,黄克诚被点名负责统管全军的后勤工作。他勤俭建军,有效地保障了后勤的供应。这些成就都离不开毛主席的信任和支持。

正是基于这种深厚的情谊和信任,黄克诚对于更改“毛主席”这一称谓持有坚定的意见。

对于那些党内对毛主席思想质疑和否定的人,黄克诚深感痛心,他认为,应该正确去评价毛主席的功绩和贡献。

没有毛主席,中国可能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毛主席对于党、国家和人民所带来的功绩是不能被抹去的。

结语

克诚和毛主席之间的革命友谊不仅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也彰显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畏的革命精神。

参考资料

为“幸存者”黄克诚作传:九上九下而未悔. 中国新闻周刊

戎马倥偬 赫赫战功――黄克诚.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千年不遇他逢辰——毛泽东与胡乔木.《党史文苑》

0 阅读:21

观今品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