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梦的正确打开方式,原来是这样的!

心灯一文 2024-08-16 17:52:41

人生如梦到底对不对?

最近有位朋友,遇到一点人生难题和我探讨,他觉得,人生真的如梦一样,很多事由不得自己的意愿,想要的无法马上实现,总卡在某个节点上,好像老天爷在作弄他一样。他也修行,所以觉得,人生如梦,觉得不要太认真了,随便怎么样混过去算了。

我说:也不一定啊。人生如梦,也不一定是这样的感觉。

如同苏东坡的词一样,把所有的事情当成梦幻,实际上并不能让自己内心安宁。

很多人认为佛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就是解释为人生如梦,一切不必要当真,这是一种误会。

人生如梦这4个字,对人虽然有启发,可是从修行角度上来讲,价值非常小。或者说,误导的机率很大。

其实真正的佛法讲的是拥抱人生,管他如梦不如梦。

如果情绪还在人生如梦里,无非也就是得不到的时候安慰自己罢了。所以许多大师总是强调接纳和臣服,也就是告诉我们,人生,是要我们来拥和投入的,不需要刻意放弃什么,规避什么,也不需要因为人生遇到了难题和困境,就用人生如梦来消解。

因为按照一般的情况,遇到解不开的事结,很多修行人都会启动这种智慧,人生如梦似幻啊,不要当真啊,然后进行规避和消化,但到最后,还是抵不住自己的欲望。结果不如意的话,依然痛苦难熬,非常遗憾懊悔。

自己想要的得不到,是很难消化的。这是实际的情况,我们谁也逃不开,谁也不要逞强装蒜。

所以,人生如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修行上来讲,有什么意义呢?

“人生如梦”这一古老而深邃的表述,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呢?当我们深入思考这四个字的时候,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迷雾的哲学迷宫之中,试图探寻其中隐藏的真谛。

从修行的角度来看,这一概念又具有何种非凡的意义呢?在众多宗教和哲学流派中,都对此有着各自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例如,佛教强调通过对无常和虚幻的认知,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人生中的种种繁华与困苦,就如同梦幻泡影般转瞬即逝,若执着于此,便会陷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之中。

在道家的思想里,“人生如梦”意味着顺应自然的规律,不为世俗的功名利禄所迷惑。如同庄周梦蝶的典故,究竟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庄周?这种对真实与虚幻界限的模糊思考,启示着人们放下执念,追求一种超脱和自由的境界。

而在西方哲学中,也有类似的思考。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洞穴寓言”,暗示着人们所感知到的现实世界可能只是虚幻的影子,真正的真理和本质隐藏在表象之后。这与“人生如梦”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呼应,提醒着人们要不断反思和探索,以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觉醒。

总之,从修行的层面来解读“人生如梦”,它并非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而是一种促使人们超越表象、洞察本质,从而实现心灵升华和内在成长的智慧启示。

佛陀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句话是《金刚经》所说,有为法,是指有形有相有思维的一切,包括世界的一切物质、事情、因缘、业力、和自我的念头、情绪等等,这一切都是梦幻泡影。

梦幻泡影不是假的,不是我们认为的做梦。意思是捉摸不了无法定性,无有实相可言。因为相对于空性来说,这一切都不存在实相,实相是不变的,是永恒的,而这一切有为法,是无常变化的,是我们心的幻现而已。

因此我们不必执着它,死死地认为它是实有的。但这绝不是要我们逃避它放弃它不认它。

因为有为法,实际是无为法的显现,因为无为,才有有为,因此有为好比湖面的波浪,无为好比是湖水,波浪虽然动荡,但是也是湖水,有为无为是一体的,你执着,有为法就是障碍你通达的东西,你不执着,有为法就是你的妙用。

因此,人生如梦,我们却也要如实做梦,因为每一个梦境,都是我们心的相,每一个事情的发生,都是我们的心迹。

这需要我们对万法唯心所现,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万法唯心所现,因此不必规避放弃,反而要认真对待,可认真对待,又不等于较真对待。

认真而不较真,用心而不挂心,事情就会越来越妙。因为我们一旦逃避事情,对困难低头放弃,这属于不用心做梦,不是堪透,堪透梦幻,是知道事情自有因缘,无法按照自己意愿掌控,所以不能执着。

这才是人生如梦的正确打开方式,人生真如梦啊,不去企图掌控它,而是去体验它,去感受它的无常和它本来如此的实相。

在事情里,在困局里,我们如实面对,认真拆解,耐心等候,努力改变,命运虽然不一定按照我们的意愿进行,却也一定会给我们的如实用心一个相应的交代。

修行上也是如此,如实观照,一切都认真用心体会,默默付出老实耕耘,每一滴汗水和坚持,都会有相应的感应。

内心一定要把浮躁撇除,什么是浮躁,就是企图心太重,操控心太重,内心越虚怀若谷,其实外在显化出的东西就越多,反之,内心很拥挤什么也容不下,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要按照自己意愿发生,那外在就贫瘠,最后什么也没有。

0 阅读:4

心灯一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