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作为盟国战略协调的关键一年,会议频繁召开,横跨各大洲,旨在统一全球战略行动。
紧随莫斯科外长会议之后,三巨头首次聚首的德黑兰会议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尽管在西方文化中,数字13常被视为不祥之兆,但罗斯福总统为推进盟国合作,毅然不顾此忌讳,于同年11月12日,率领庞大代表团,包括数百名各级官员,搭乘美国海军旗舰“衣阿华”号,踏上了前往开罗与德黑兰的征途。
11月13日凌晨,随着汽笛长鸣,“衣阿华”号缓缓驶离切萨皮克湾,其首站为阿尔及利亚的奥兰港。该舰,作为当时美国海军的骄傲,虽以战列舰之姿问世,却在珍珠港事件后迅速转型,以适应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新海战格局。尽管其设计初衷为海上作战主力,但“衣阿华”号凭借其高达每小时33海里的航速、无与伦比的火力与装甲防护,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此次航行,美国不仅派遣了包括马歇尔将军、金海军上将、阿诺德将军在内的众多高级将领,还搭载了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核心成员及总统私人顾问,阵容之强大,彰显了盟国对会议的高度重视。为确保安全,舰队采取了严密的安保措施,三艘驱逐舰随行护卫,战斗机空中警戒,同时切断了所有对外无线电通讯,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航行中,“衣阿华”号宛如一柄锋利的钢刀,划破大西洋的波涛,其高速移动的身影在护航机的俯视下,如同巨犁翻耕海面,留下一道道白色的航迹。而舰上,海风与舰体激烈碰撞,掀起层层浪花,不断拍打着前甲板,展现出这场跨越重洋、肩负历史使命的壮丽航程。在罗斯福总统所乘坐的舰船尾部日光甲板上,阳光普照,环境干爽宜人,他静坐其间,凝视着浩瀚的大海,心中满是对即将与斯大林元帅的会晤的期待与激动。此次会面,不仅标志着双方将携手制定战略蓝图,更承载着共同塑造更加美好世界的宏伟愿景。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得益于国务卿赫尔先生的不懈努力与勇敢担当。这位年迈却坚韧不拔的田纳西州人,克服重重困难,远赴莫斯科,成功说服了素来谨慎且鲜少离国的斯大林,并精心筹备了此次会晤的各项细节。受此积极氛围的感染,罗斯福的航行之旅充满了愉悦与充实。他沉浸于侦探小说的世界,不仅自己阅读了大量书籍,还慷慨地与船员们分享,促进了船上的文化交流。此外,他还与年轻随员们轮流分享幽默故事,享受由中校福克斯提供的日常理疗服务,几乎每晚都会观赏电影,充分展现了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航行途中,罗斯福总统还亲自观摩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海上实弹演习。尽管演习过程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原本预设的防空演习意外升级为真实应对鱼雷威胁的紧急行动,但这并未减损他的兴致与冷静。
具体而言,演习次日,“衣阿华”号及其护航舰队突然接到非演习指令,所有高射炮迅速转向,对疑似鱼雷来袭的水域进行猛烈射击。同时,“衣阿华”号紧急启动全速前进程序,成功规避了潜在危险。事后查明,该鱼雷并非源自敌方潜艇。在一次海上行动中,又发生了一起意外的鱼雷误射事件,该鱼雷由一艘护航驱逐舰错误地以“衣阿华”号战列舰为目标发射。发现错误后,驱逐舰指挥官迅速通过信号与“衣阿华”舰取得联系,促使后者采取紧急规避措施。至于鱼雷误射的具体原因,后续调查未能立即明确。面对这一突发状况,舰上人员却展现出高度的专业素养,未见有任何人提议让在舰上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撤离。罗斯福本人则保持了一贯的镇定自若,安坐于椅,不仅未显丝毫慌乱,反而对事态发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随后,舰上炮手迅速响应,对逼近的鱼雷进行拦截射击。尽管视线受限,难以精确锁定鱼雷位置,但炮手们凭借对鱼雷大致方向的判断,成功发射猛烈炮火,掀起层层巨浪,最终在一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确认鱼雷在离“衣阿华”号不远处被击中摧毁。与此同时,参谋长联席会议的高级官员们则忙于筹备即将召开的国际会议,包括中、美、英三国开罗会议及“三巨头”德黑兰会议的最终准备工作,他们的日程紧凑,会议频繁,与罗斯福总统的从容不迫形成鲜明对比。1943年11月20日清晨8时,“衣阿华”号顺利抵达奥兰港。在码头,艾森豪威尔将军以饱满的热情和自豪的姿态迎接罗斯福总统,并亲自护送其登上专车前往拉塞尼亚机场。机场上,总统专机C-54已准备妥当,机长奥蒂斯•F•布赖恩少校已就位待命。同时,搭载着马歇尔等高级军官的另两架飞机及护航机群也已蓄势待发,引擎轰鸣,天空中P-38战斗机在云层间巡逻警戒。登机后,罗斯福邀请艾森豪威尔将军坐至其身旁,表示渴望与之深入交谈。不久,专机抵达突尼斯,艾森豪威尔为罗斯福精心挑选的海滨别墅——“白宫”(巧合地,该别墅在当地亦享有此称)成为他们下榻之处。次日,一系列重要议程将在此展开。在总统罗斯福的视察行程中,他随同艾森豪威尔将军深入前线战场,回顾了美军在此地取得的辉煌胜利,对士兵们展现出的坚韧战斗意志表达了高度赞扬。途中,罗斯福展现出深厚的历史情怀,推测当前战场或许正是古代战役的遗址,提及了汉尼拔与罗马军队首次交锋的历史片段,艾森豪威尔将军则以幽默的口吻回应,暗指这一发现或能填补考古学的空白。夜幕降临,罗斯福总统搭乘C-54专机继续前往开罗的旅程。晨光初破,总统自机舱简易卧榻醒来,俯瞰窗外,广袤无垠的沙漠在晨曦中闪耀着金色光辉,尼罗河如一条翠绿绸带,蜿蜒穿越沙漠,直至天际,标志着人类文明摇篮之一的狭长农耕区即将映入眼帘。这一景象极大地振奋了总统的精神,他全神贯注地凝视着窗外。随着布赖恩少校操纵长距离动力滑翔装置,飞机缓缓降低高度,尼罗河畔的古老农耕景象逐渐清晰:水牛驱动的水车悠然转动,为灌溉渠注入生命之水;农民在肥沃的田地里辛勤劳作,四周是巧克力色泥坝围成的绿洲;尼罗河上,挂着三角帆的传统帆船悠然航行,构成一幅和谐共生的古老文明画卷。“看,金字塔!”随行保卫人员的惊呼打破了机舱内的宁静,罗斯福总统随即兴奋地指示飞行员靠近。随着飞机转向,三座紫晶色三角形建筑在沙漠边缘渐渐显露真容,正是举世闻名的金字塔群,其旁矗立的狮身人面像更添几分神秘与庄严。罗斯福总统难掩激动之情,仿佛孩童般欢呼,终于亲眼见证了这一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壮丽。抵达机场后,尽管罗斯福仍意犹未尽,渴望进一步探索这座古城,但特工负责人迈克·赖利出于安全考虑,坚决拒绝了其即刻前往市区的提议。短暂的沉默后,赖利以更为温和的语气重申了决定,确保了行程的安全与秩序。在探讨1943年11月23日于埃及吉萨大金字塔附近米纳大酒店举行的开罗会议时,我们需以专业、正式且简洁的笔触重构其关键事件与核心议题。此次会议,旨在协调美英军事战略,并明确中国战区的战略进攻方向,而苏联并未参与。会议首日,氛围紧张而激烈,英美军政高层就多项计划展开了深入却充满分歧的讨论。窗外,雄伟的金字塔与神秘的狮身人面像虽为举世罕见的景致,却未能分散与会者因意见不合而产生的凝重情绪。会议聚焦于中国战区,特别是缅甸问题的解决方案。蒙巴顿勋爵详尽阐述了进攻缅甸的作战计划,此举深得蒋介石之心,因其迫切期望通过收复缅甸来重开对华物资补给线。美国对此计划表示全力支持,并正是基于这一考量邀请了蒋介石参会。但是,英国方面对中国战区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其发言中流露出对中国贡献的轻视,且拒绝讨论任何关于英国直接军事援助中国的提案,这一态度直接导致了会议上的分歧加剧。次日,会议焦点转向欧洲战场,各方代表带着各自立场步入会场,气氛依旧严肃。马歇尔将军预见性地认识到,丘吉尔可能会借机重提其“巴尔干”计划,试图转移欧洲主战场的注意力。
事实正如他所料,丘吉尔在会议伊始便发表了一场冗长且对美国听众而言并不新鲜的演讲,再次强调了其战略考量,进一步凸显了会议中的分歧与挑战。在探讨二战战略部署时,温斯顿·丘吉尔以撤离后的多德卡尼斯群岛,特别是罗德岛为起点,深入剖析了其作为进军巴尔干半岛的战略要地价值,构想了一条经由希腊、土耳其,旨在先于苏联军队控制罗马尼亚、匈牙利及奥地利的军事路径。他积极倡导英美联军协同作战,以夺取该岛为核心目标。回溯至1943年11月14日,丘吉尔一行自英国普利茅斯启航,已暗自决定将“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计划)的时机延后,转而聚焦于东地中海区域,执行一系列他们认为更为稳妥且对英国利益最大化的行动方案。航行途中,丘吉尔与高级顾问团队紧密协作,精心策划如何巧妙说服美方加入此战略考量,并亲自撰写了详尽的演讲稿。抵达马耳他后,丘吉尔不幸罹患重感冒,身体状况堪忧,内心亦因即将举行的关键会谈而焦虑不安。他坚持在病榻上向核心幕僚预演其针对美国盟友的强硬立场演讲,内容包含若美国在地中海不配合,则英国将在英吉利海峡采取相应不合作措施的强硬表态。可是,这一提议在顾问布鲁克将军的审慎分析下,被认为可能激化矛盾,损害双方合作基础,最终得以避免在正式场合提出。丘吉尔调整后的演讲虽未直接触及合作威胁,但其核心主张仍触动了美国方面的敏感神经,尤其是考虑到此前类似提议已被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驳回。面对实力已显著超越英国、拥有庞大人力资源储备(美国兵力远超英国一倍,且持续增兵)的美国,丘吉尔的提议自然遭遇了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强烈反对。在“衣阿华”号战舰上,双方围绕战略方向与资源分配的讨论,不仅是对军事行动的规划,更是对国际政治格局深刻影响的预演。在战略会议中,罗斯福向马歇尔将军提及:“我们即将派遣至英格兰参与‘霸王’行动的兵力规模,即将与英国本土驻军持平。”对此,马歇尔将军迅速且专业地进行了数据校正:“事实上,美国在英军事存在已超越英国本土军队,且就物资装备而言,美国工业全面转入战时体制,高效运转,月度生产近万架飞机,坦克与火炮亦源源不断输往全球战场,确保了作战需求的持续供给。”马歇尔进一步阐述,为‘霸王’行动,美国已历经一年半的精心筹备,近百万大军蓄势待发于英伦,同时,超过千万吨的战略物资囤积于英国各地仓库。美国国内,从东海岸的纽约至西部的落基山脉,均全力投入到支持该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中。他强调,若盲目遵循英国提出的在通信不畅地区仓促发动攻势的提议,将严重偏离既定战略,不仅危及美军安全,更将延缓战争胜利的进程。随后,当丘吉尔首相提出更为激进的作战时间表,包括一月份攻陷罗马及二月份占领罗德岛的设想时,马歇尔将军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坚定立场,即便面对他长期尊敬并钦佩的盟友丘吉尔,也毫不退让地展开了直接而激烈的辩论。会议室内,双方声音渐高,气氛紧张,展现了高层决策者在重大战略问题上的坚定与执着。最终,情绪激动的丘吉尔起身,情绪激动地表达了其对于军队活跃于前线的迫切愿望。而马歇尔将军则以同样坚决的态度回应,他强调:“虽个人决策需受天谴责,但我誓不将美国士兵置于无谓牺牲的境地,尤其是在罗德岛那样充满不确定性的登陆行动中。”
此外,在会议的另一层面,英美两国参谋长级别的将军们也围绕具体战术细节,特别是坦克登陆艇的调配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针对英国方面提出的将缅甸战场资源转用于东地中海的提议,双方展开了深入而激烈的讨论,体现了在复杂多变的战争环境中,各国指挥官对于资源优化配置的敏锐洞察。在英美高级军事会晤中,英方提案犹如惊涛骇浪,激起美方强烈反响,致联合参谋长会议氛围几近失控。时任美国代表史迪威将军忆述,彼时氛围紧张至极,布鲁克将军情绪激昂,而金海军上将亦针锋相对,坚决捍卫其部队资源不受英国战略意图侵扰,其愤慨之情几乎跨越会议桌,直逼布鲁克。此情此景,史迪威慨叹金上将之怒不可遏,并暗自庆幸未致肢体冲突,同时坦言美方于辩论中占据上风,令英方颇为难堪。数次交锋之下,英方代表惊愕不已,尤其是目睹首相遭此激烈质询,丘吉尔先生更显沮丧,会议后回避再提罗德岛相关议题。值此感恩节之际,为修复两国间紧张关系,罗斯福总统诚邀英国代表团至其静谧的白宫居所共享传统火鸡盛宴,并亲自操刀分食,随后移步至临时布置的联合参谋长会议室,室内老式留声机流淌出悠扬舞曲,尽管女性嘉宾寥寥,仅丘吉尔长女萨拉成为舞池焦点,受邀不断。丘吉尔首相亦暂忘前嫌,与罗斯福总统的军事秘书“老爹”沃森将军共舞华尔兹,穿梭于宴会之中,氛围趋于和缓。然而,此次舞会未能显著缓解后续会议中的紧张对立。11月27日,英美双方携更深层的分歧,搭乘飞机前往德黑兰,航程穿越巴勒斯坦,历时约六小时。罗斯福总统鉴于身体状况,预感此行或成绝响,特预留时间,细致观赏这片耶稣诞生之地的每一处圣地。他与飞行员布赖恩结下深厚情谊,共同规划航线,确保沿途每一历史遗迹得以细细品味,为这段历史性的旅程增添了几分人文色彩。“下降至伯利恒区域,进行低空观测。”罗斯福以沉稳而庄重的语气下达指令。布莱恩机长积极响应,调整飞行姿态至近乎极限的低空,让总统能近距离凝视耶稣降生地的圣洁小教堂,其眼神中流露出渴望亲临其境、虔诚探访的深情。随后,圣城耶路撒冷以其独特的历史韵味与建筑奇观跃然眼前,飞机在其上空盘旋,总统以专业而饱含情感的语调,逐一辨认并大声宣告着那些神圣之地的名字:“大卫王之陵寝、天国之门、耶稣拱顶;基督受难之地、伊斯兰珍贵陵墓;雄伟的大马士革门、庄严的圣墓教堂,以及承载着无数祈祷与泪水的西墙(哭墙)。”每一个名称的呼出,都伴随着他内心涌动的激动与敬畏。
“布莱恩,再绕行一周。”总统再次发出指令,希望能更加深刻地铭记这份震撼与庄严。飞机再次缓缓绕飞,其低空姿态引得地面行人纷纷驻足,仰望这架多引擎巨兽,感叹其几乎触及古老屋脊的壮举。最终,飞行路线引领他们环绕橄榄山那层叠起伏的山坡,仿佛是对山顶耶稣升天教堂的一次崇高致敬。在完成了这一系列充满意义的飞行后,飞机带着一丝不舍,缓缓驶离这片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