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泪盈眶!南京,女子在废品站找到去世科学家手稿,女子觉得太过珍贵,便用60元买下!在发到网上后,细心的网友确认了科学家的身份,没想到居然是她........ 事情要从冯女士的一次买菜经历说起,冯女士平时就爱看书,在看到废品站有本《莎士比亚》时,她忍不住停下脚步,想看看还有什么好东西。 这一翻不要紧,冯女士发现,这堆旧书里不仅有各种医疗期刊、外文词典,还夹杂着不少手写笔记和研究资料,字迹工整,内容专业,一看就不是普通人的东西。 冯女士意识到事情可能不简单,于是询问废品站老板这些书的来历。 老板叹了口气,说这些书是一位姓王的老师留下的,前不久刚去世,家里人嫌占地方,就一股脑地卖给了废品站。 冯女士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这些资料看起来很有价值,就这样被当作废品处理,实在太可惜了,便用60元全部买下。 回家整理后,可把冯女士惊着了。 这位“王老师”名叫王锐,是一位出生于1928年的医学研究专家,精通三门外语,曾参与过国家级抗血吸虫病药物研究项目,还获得过不少重量级奖项,是一位妥妥的“大神级”人物。 这些手稿,记录了王锐几十年来的科研心血,也见证了中国抗血吸虫病事业的发展历程。 可没想到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的心血却差点被埋没在废纸堆里,这不禁让人感到心酸和惋惜。 有人说,王锐的后代可能并不了解这些资料的价值,也可能是不懂科学研究的艰辛,所以才会轻易地将它们丢弃。 也有人说,这可能是王锐家人在处理老人遗物时,一时疏忽造成的,毕竟很多人对老一辈的东西,并没有什么概念。 当然,也有人对王锐家人的做法表示不理解,认为他们没有尽到保管好老人遗物的责任,是对老人心血的不尊重。 网友们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王锐的这些手稿和资料,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应该得到妥善的保管和研究。 随后冯女士决定将手稿捐出去,档案馆工作人员得知此事后,非常重视,表示王锐是当地的名人,档案馆里也收藏了一些关于她的生平事迹介绍,但像这样珍贵的手稿和笔记,还是第一次见到。 为了确保资料安全,工作人员表示会派专人去取,可冯女士坚持自己送过去,看着这些承载着一位科学家毕生心血的资料,冯女士心中充满了敬意。 王锐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家的另一面: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也并非都是“书呆子”,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爱好。 王锐的手稿中,除了专业的科研笔记,还有一些读书笔记和生活感悟,这些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科学家形象。 王锐手稿的“失而复得”,也引发了我们对知识传承和社会价值的思考。 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是否应该停下脚步,回头看看那些为社会进步做出过贡献的人?我们是否应该更加珍惜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珍贵资料? 也许这件事会让我们做出很多改变。
热泪盈眶!南京,女子在废品站找到去世科学家手稿,女子觉得太过珍贵,便用60元买下
史记新说吧
2024-10-28 11:53:06
0
阅读: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