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读维特根斯坦原文

四哥笔记 2024-12-25 16:03:51
又练习了一段时间,可以对照着中英文读德文原版的维特根斯坦了。 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看句子的时候,即便中间有词(通常是名词)的意思不懂,也会习惯性的找到动词的位置,以及句子里面不同的成分。 这非常重要。你在理解意思之前,已经有了结构。结构能帮你理解复杂的逻辑。或者,其实逻辑和语言本身就是一体的。这就是为什么汉译本读着费劲。因为汉语的语法没有提供这种结构。 按照冯·洪堡的分类,德语属于屈折语。屈折语的变位最为复杂。这些变位本身就是一种结构。(比如不同的格让使用者很自然的具备主体和客体的概念)。 汉语属于分析语。分析语的语法非常简单。依靠丰富的介词和语序变化来解决问题。所以中国人特别喜欢变通。中国人喜欢取巧,但不喜欢建立结构和系统。 (母语是分析语的人学屈折语就很费劲。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德语难学。汉语里没有格的概念。“德语里变个格,猫吃狗就变成了狗吃猫?”) 反映到文化上,人在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和组织语言的方式是一致的。屈折语使用者就习惯于在一个结构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协调和其他人的关系;分析语使用者脑子里面没有什么结构,只会寻求一种最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这个方向上,努力的结果通常都是“巧”。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着潜意识的行为吗?如果存在,和拉康说的,潜意识像语言一样是结构化的("L'inconscient est structuré comme un langage."),有什么样的关联? 扯远了。先把书看完再说吧。

0 阅读:0
四哥笔记

四哥笔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