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寒冬过后中国药企的表现,出海模式破局

玉明 2024-06-05 02:20:20

  中国医药产业还有未来吗?这是很多投资者心中的疑问,又有无奈;其实,类似的因素也在分光伏、新能车、芯片、半导体等诸多行业,一方面是国内方面的内卷;另一方面是国外的限制。究竟该走向何处呢?我们只能踏踏实实地回到数据方面,从行业持续性和发展方向、市场需求等角度去解读,这最可靠。

医药寒冬过后中国药企的表现  过去2-3年医药行业经历了寒冬,美联储加息潮,导致全球医药投融萎缩,仅2023年就有百济-神州、基石-药业、天境生物、科伦-博泰、诺诚健华、加科思等创新药企的license-out管遭遇“退货”。不过创新药企业的表现出色,对外授权(license-out)金额创下历史新高。中国创新药的核心竞争实则并没有大幅下降,license-out交易管线数量持续增加,MNC(国际大厂)认可度也明显提升。

  一款成功的创新药本就是建立在无数失败临床的基础之上,而license-out,可以接大地缩短科研周期,降低风险。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的历史追溯到2006年,当时微芯-生物以2800万美元的价格,将西达本胺的海外权益授权给沪亚生物,当时还被机构解读为断臂求生的甩卖。直至2020年前后,国内PD-1抑制剂的全面爆发,才真正地让投资者看到中国创新药的价值。

  2020-2022年的三年间,中国首付款最高的十项license-out交易中,就有半数交易与PD-1有关,首付款金额均在1.5亿美元之上,诺华更是对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给出了6.5亿美元的天价。中国创新药的含金量开始显现。PD-1管线全面爆发,意味着中国创新药第一次被MNC认可,带动资本市场掀起第一波崛起风暴。第二次风暴由ADC技术所带动。科伦-博泰、荣昌-生物、石药集团,中国潜力较大的主流ADC药物几乎都已经被MNC所预定,虽然交易金额不如PD-1管线,但覆盖范围却明显更广。

积极出海是中国药企破局的关键

  二级市场融资数据与一级市场呈现高度同频,同样在经历上两年下两年后回到了2018年的水平,只不过涨落潮的幅度都更大一些,2022年港股融资大幅缩水、2023年A股融资又继续缩水,以目前的审核和发行预期,2024年或保持在低位,不过已经明显是一个底部了,后面随着美联储降息周期,全球投融数据增长,国内也会增加。

  此外,还有一个新趋势,药企也开始积极出海寻求机会,数据显示,国产新药出海量质齐升,2023年是中国创新药资产出海交易的爆发年,交易数量相当于过去三年之和。其中,2023年出海交易首付款金额超过300亿,比历年总和还多得多。反观国内药企之间的资产交易则仍旧处在比较平缓的状态,交易数量在2021年达到峰值后反而回落,交易规模体量也远远不及出海。这意味着国内市场方面,过于内卷,包括我们也在近期看到了HPV2价疫苗,流感四价疫苗价格跳水,而国际市场还是蓝海,出海是解决危机的最好方法。

  数据显示,国内Biotech企业已经在商业化道路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头部企业已经证明了自主商业化能力,甚至已经开始取得盈利,2023年这些Biotech企业自主商业化的销售金额接近400亿。而选取A股市值排名前20的大型制药企业,总体来看,每年300多亿经营性现金流、100多亿自由现金流、近100亿现金分红,且近年来基本都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未来中国药企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而且已经形成了由股权融资、资产交易、药品销售接近“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经有了内生维系增长的可能性。接下来,进一步解读行业数据,找到行业转机点与博弈机会,以及支撑投资者策略的因素。

0 阅读:62

玉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