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近5万元工钱被拖欠两年,治“推诿症”得下猛药 来源:静静的小跟班 寒风凛冽,穿透单薄的外衣,直刺骨髓,但比这冬日严寒更让人心寒的,是湖北襄阳那8名农民工两年多来迟迟未到的工资尾款。他们的心,像被火烤一般焦灼不安。 回想起2022年的那个金秋十月,他们满怀希望地踏上了前往河南洛阳的旅程,为中建七局的建筑项目挥洒汗水。那时,9695平方米的建筑工地上,每一块木板、每一颗钉子都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双方约定好的单价,每平方米35元,清晰明了。然而,因材料变更补贴的1750元,似乎成了后来一系列麻烦的开端。总款项341075元,在当时看来,是那么触手可及。 工程在年底如期完成,两次工资发放如同沙漠中的绿洲,给了他们短暂的慰藉。但剩下的尾款134520元,却像断了线的风筝,一去不复返。承诺春节前结清的话语,如今回想起来,只觉得讽刺意味十足。 时间转眼到了2024年,漫长的等待中,他们无数次燃起希望,又无数次破灭。在中建七局项目负责人的协调下,分包劳务方陕西昌昊劳务有限公司终于又支付了一部分工资,但剩下的48920元,却成了他们心头的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着,让人喘不过气来。 这两年来,他们四处奔波,从包工头到分包方,再到总包中建七局,每一个环节都像是一堵冰冷的墙,将他们拒之门外。包工头推说没钱,分包方称不欠包工头的钱,总包中建七局则说,不欠分包劳务的钱。三方各执一词,他们就像被踢来踢去的皮球,无助又迷茫。 这样的“业态”,对于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他们缺乏社会资本的支撑,与项目上的各个环节联系脆弱,一旦包工头失信,他们就像断了线的木偶,失去了方向。而上层的各个环节,因为层层分包的关系,多了许多推诿的借口。认账、拖延、搪塞……他们游刃有余地游走在规则的边缘,却将农民工推向了绝境。 农民工们孤立无援,即便临时“组团”干活,也显得势单力薄。没有媒体的曝光,他们的声音就像石沉大海,激不起一丝涟漪。他们渴望遇到一个良心老板,但现实往往残酷得让人心寒。他们只能自认倒霉,或者将“短工”干成“长工”,日复一日地奔波在讨薪的路上。 然而,《保障农民工资支付条例》明确规定,分包单位对所招用农民工的实名制管理和工资支付负直接责任。分包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施工总承包单位先行清偿,再依法进行追偿。但这一规定,在现实中却成了一纸空文。中建七局作为总包单位,理应先行清偿,但他们却一拖再拖,毫无紧迫感。 信访部门、劳动监察大队……农民工们一遍遍地奔波, 一次次地等待。每一次的希望都像肥皂泡一样破灭,留下的只有满心的疲惫和无奈。制度规定得明明白白,但相关方却置若罔闻。调解、调解、再调解,似乎成了解决欠薪问题的常规动作。但农民工们等不起啊!他们的血汗钱,就这样被无情地拖欠着。 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强调,各级政府和央企国企要优先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带头清理欠薪。这无疑是给农民工们带来了一丝曙光。但中央的三令五申,能否真正落到实处? 地方治理能否真正“下猛药”?全面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不能再只是说说而已。农民工们已经等得太久了,他们不想再站在寒风中苦苦讨薪了。他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是那份属于他们的血汗钱。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农民工近5万元工钱被拖欠两年,治“推诿症”得下猛药 来源:静静的小跟班 寒风
烁耀中原地
2025-01-15 17:05: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