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黄埔军校校长一职,蒋介石为何挂冠而去?又为何不肯舍弃?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3-03-29 09:00:13

1924年1月24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孙中山委派蒋介石为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这原是蒋介石孜孜谋求、向往已久的关键职位,但在28天后的2月21日,蒋介石却突然留下一纸辞呈,不告而别。

对于蒋介石为什么要辞职而去的原因,有颇多揣测,众说纷纭。难道蒋介石瞧不起校长之职吗?当然不是。多年的军事、政治斗争,蒋介石深知“有实力就有权”这一封建信条。

蒋介石给出的辞职的理由是“原因盖非发于一时,亦非为一人一事”,似乎涉及许多事、许多人。

对蒋介石的军事才干孙中山是充分认可的。早在孙中山的军事活动中,蒋介石通过参佐军务,出谋划策,逐渐受到孙中山的赏识和信用。特别当孙中山的主要军事助手朱执信、邓铿先后遇难后,孙中山更是对蒋介石十分倚重。孙中山将自己与蒋介石的关系比喻成“如身之臂,如骖之靳”,并认定蒋介石具有“昂昂千里之资”“虽夷险不测,成败无定,而守经达变,如江河之自适,山岳之不移”。陈炯明变乱广州,蒋介石毅然赶到广州帮助孙中山渡过难关后,蒋介石被任命为大本营参谋长,上升为孙中山的主要军事助手。

尽管孙中山对蒋介石赞赏有加且越来越倚重,但在蒋介石考察苏联回国之后,孙中山既没有让其参加国民党的一大,更没有在改组后的国民党中央机构中安排他的位置,只是让蒋介石专心筹办黄埔军校,这等于宣布蒋介石远离核心位置,远离重要岗位。此时意气风发、锐意进取的蒋介石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大材小用,是个沉重打击。

蒋介石致信孙中山,陈述自己十多年来追随先生的历史,明里暗里表达自己是革命的有功之臣,也是效忠先生的忠臣,同时也对自己的当前地位、处境的表达强烈地不满。

在对孙中山表达不满的同时,蒋介石对另外一位党国元老表达了怨愤。这个人就是廖仲恺。他认为廖仲恺在军校事务上干涉他、有意削夺他的权力。

孙中山在筹办黄埔军校时,打算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同时成立了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会的委员里既有蒋介石的亲信,也有廖仲恺的朋友,但廖仲恺在其中掌握绝对的人权、财权,身为校长的蒋介石被冷落在旁,认为这是廖仲恺有意染指军校,削夺他权力的侵权行为。蒋介石的不告而别,目的有二,其一是使军校的筹备事宜骑虎难下,其二存心让廖仲恺难堪。

蒋介石的辞职离去,固然是环境所迫,出于无奈,但更多的是以辞职相要挟,以退为进,耍弄权谋,软硬兼施,趁机抬高自己的身价,提高自己的威信和地位,化被动为主动,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也是蒋介石人生中屡试不爽的惯用伎俩。

事实上,辞职仅仅53天后,4月14日蒋介石回到广州。5 月3日。孙中山正式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参谋长,廖仲恺出任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代表,孙中山自兼军校总理。次年,孙、廖相继辞世后,蒋介石如愿真正坐上黄埔军校第一把交椅。

蒋介石之所以很快官复原职,首先是孙中山坚决不同意。对于蒋介石的不告而别,孙中山极为震惊,马上派心腹邓演达专程赶往浙江奉化,代表孙中山责备蒋率性使气,不顾大局,并激励安抚蒋,耐心做思想工作。在邓演达的极力挽留下,蒋介石知道再不回头,继续违背孙中山命令的话,恐怕将来如果再想回来参加革命会很困难。

而且孙中山为了安抚蒋介石,对蒋辞职后所提的要求、条件基本给予满足。廖仲恺作了深刻的检查,相关人员也换成了蒋介石的亲信,并指示今后党校的一切事情均由蒋介石决定,特别允诺在人事与财政上更多的权力。这就等于宣布蒋介石在军校事务可以大权独揽。

在这当中还有一个人起到了关键作用。此人就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孙中山称其为“革命圣人”,也是蒋介石的结拜金兰大哥、一生的“贵人”张静江。

当蒋介石带着娇妻陈洁如来到上海西藏路张静江公馆时,张静江显得非常讶异。军校3月21日即将举行入学考试,而这个入学考试的委员长不在广州黄埔坐镇,却跑来上海。问明原委后,张静江决定出手帮助蒋介石。在筹建黄埔军校时就是张静江的极力推荐,孙中山才特任蒋介石为军校筹委会委员长。蒋介石辞职离粤后,张静江更是一方面劝慰蒋介石说明军校的重要性,同时又致电孙中山强烈推荐蒋介石,并与张继一起前去广州在孙中山面前替蒋调解,终于促使蒋介石当上了黄埔军校校长。

蒋介石虽然辞职,但他比谁都更清楚军校校长所寓含的意义非同寻常。在军校校长的职位上,蒋介石培植并掌握军事力量进而谋求政治上的更大发展,而舍弃军校无异于丧失一切,对这一点蒋介石心知肚明,事后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他的嫡系部队、心腹将领就是这个时期造就的,他的政治资本更加雄厚,成为既颇有政治心计,又会施展权术的蒋介石日后攫取国民党军政大权的跳板,并为他在大革命后期叛变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