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面对强势的秦国,魏国与赵国等国家时常会盟。然而,这种会盟往往是并不牢靠的。待到秦军真得来攻魏国,赵国等盟友往往会为了一己之利而袖手旁观。随着魏国的实力逐渐衰弱,这些曾经的盟友甚至还会一窝蜂地近乎同一时间段对魏国发起进攻。
公元前274年,在秦国的白起、胡阳等将领的进攻下,魏国惨败于华阳,魏国将领芒卯出逃。为了获取更高的官职,魏国大臣段干崇向魏王进谏,想让魏王把南阳交给秦国。为了阻止魏王做出抱薪救火的行为,许多士子纷纷来魏国游说魏王。根据《战国策》与《史记》记载,阻止魏王交出南阳的可能是孙臣或者苏代。
按照《战国策》记载,阻止魏王交出南阳的是孙臣。孙臣认为段干崇想要去秦国做官,他劝说魏王交出南阳,一定是和秦王商量好的阴谋。魏王交出南阳,不但不会阻止秦国继续进攻魏国的脚步,还会再次失去领土。秦王一次次攻打魏国,魏国一次次割让土地,段干崇一次次在秦国升官,这对魏王来说一点好处都没有。
在《战国策》中,魏王最终同意了孙臣的意见,没有听段干崇的交出南阳。在《史记》中,故事的结局截然相反,一字不差的谏言被苏代说出之后,魏王反而迫不及待地命令段干崇做交割官员,把南阳割给了秦国。
在《史记》看来,魏王已经处在了挣扎求存的境地。在《史记》中,魏王因为把南阳割让给了秦国,吃了很大的亏,自此之后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力气与秦国发生大规模争斗。
在战国历史上,齐国和魏国曾经多次发生大规模地争斗,也曾经为了对付秦国和楚国而暂时言和。听说魏国元气大伤之后,齐王一下子就记起了之前齐魏战争的老仗,立刻下令进攻魏国。为了抵挡兵灾,魏王立刻派人到齐国游说齐国的智者淳于髡。
淳于髡收到魏国的礼物之后,向齐王进言道,如今魏国和齐国还在结盟,齐国背弃盟约攻打魏国,一来会有损声誉,二来还会引来楚国等仇敌国家的进攻,实在是得不偿失。齐王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暂时取消了攻打魏国的计划。
本来太阳就要出来了,结果转瞬间天上就遍布了乌云。淳于髡的对头听说了淳于髡收了魏国的美璧和两匹驷马文彩马车之后,觉得对付淳于髡的时机已经到了。于是,立刻跑到齐王面前,投诉淳于髡收受贿赂、助益魏国。
齐王听说淳于髡收了礼,心里也是很不痛快,就急忙召见了淳于髡,问他是不是真的受贿了。本来这个事是淳于髡不占理,结果经过巧嘴一辩,淳于髡反而一点毛病都没有了。淳于髡先是吓唬齐王,自己是个人才,魏王得不到自己的肯定回答,一定会找人刺杀自己,这对齐王没有好处。接着淳于髡又傲气满满地说,魏国就算是重用自己做官,也和齐王没关系。
见到齐王已经有些笑意,几乎不生气了,淳于髡又继续说出自己的道理。淳于髡认为,两国相争,即使胜利了,兵力也会有所亏损。齐国不讨伐魏国,节省兵力又能够保有名声,还能防止敌国背刺,好处多多了。魏王能够躲去一场兵灾,魏国百姓能够避免被齐国士兵杀死,这是慈善之事。
自己又能得到宝物,人人都得到了好处,没有人吃亏,何乐而不为。在这则故事之后,我们在惊叹于淳于髡的智慧的同时,也不难发现,在遭遇兵灾的时候,此时的魏王已经不能反击来犯之国,很多时候还要依靠游说来犯之国的大臣才能抵挡兵灾。
面对着秦国进攻魏国的危险情况,其它国家的国君,有的斩钉截铁地拒绝帮助魏国,有的国君则会选择婉转拒绝。一次,秦国突然进攻魏国,魏王心急如焚,趁着夜晚求见孟尝君,让孟尝君前去游说赵王、燕王,以获得救兵。
孟尝君游说赵王,赵王斩钉截铁地说,不会帮助魏国。见到赵王如此坚决,孟尝君急切地说,赵国之所以能够躲避兵灾,是因为魏国抵挡秦国。如果魏国灭亡,唇亡齿寒,赵国就会成为秦国进攻的首要目标。赵王一听觉得很有道理,立刻许诺向魏国伸出援助之手。
孟尝君游说燕王,燕王的态度没有那么坚决,反而是一推四五六,老是说燕国遇到了麻烦。面对着老是出现在眼前的孟尝君,燕王看起来特别客气,一直在说自己倒是想帮忙,可是特别不巧地遇到了饥荒,粮食生产都困难,自然拿不出士兵。
对着燕王的婉拒,孟尝君就没那么客气了,他暗戳戳地威胁道,燕王此时不派援兵不要紧,魏王通过割地求援,一定会得到秦国等其它国家的帮助。到时候回过头来带着什么秦国、赵国进攻燕国,到时又该如何。燕王一听,也只好答应会援助魏国。
就这样,在孟尝君的帮助下,魏王获得了赵国和燕国的援兵。原本想要攻打魏国的秦王,一看魏国有了援兵,也只好暂时放弃了对魏国的进攻计划。就这样,依靠游说等方式,魏王又获得了一次挣扎求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