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之好”,一个用来形容两者关系极好的词,来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与晋国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秦穆公与晋献公时期秦晋两国之间的姻亲关系。
在这一段关系中,晋献公的女儿嫁给了秦穆公,而在后来的秦晋关系中,秦穆公还为晋国扶立了两位国君,分别是晋惠公与晋文公。
其实在这其中,秦穆公的首选是晋文公姬重耳,而不是晋惠公姬夷吾,但是为什么秦穆公第一次选立的是姬夷吾而不是姬重耳呢,这就是秦穆公的目的了:为了更好的控制晋国。
秦国的由来中,一直到了平王东迁才有了正式的地盘和名号,当然这样的地盘是周平王许诺的已经被戎狄部落占领的土地,所以秦国只能浴血奋战,自己打拼土地。
但就算是这样的自强不息也不被其他诸侯国接受,因为秦国的先祖是养马的。到了秦穆公时期,秦国明白自己的势力一直在中原之外的西边,想要和中原先进文明接通,就需要通过与最近的晋国联合,然后再慢慢的切入到中原地区,于是才采取了与晋国联姻的形式。
晋献公之后,晋国内部经过了骊姬之乱,在一次又一次的弑君事件之后,晋国发现需要在外部逃亡的公子继承君位,于是就联系上了两位公子,姬夷吾与姬重耳,而秦国此时起到的作用,就是帮助晋国选未来之君并帮助他登上君位。
这个时候秦穆公就懵圈了,选谁呢?姬夷吾还是姬重耳?这样的选择题并不好做,不过有一个人给了他建议:派出大臣与两位公子接触,然后评定其品性,然后再决定由谁来继承晋国的君位。
第一个考察的对象是姬重耳,当考察大臣找到流亡的姬重耳的时候,姬重耳非常开心,想想如果自己答应了,就可以马上回国即位,但是姬重耳回头看了看自己的流亡大臣狐偃,得到的答案却是不。
于是姬重耳向考察大臣表达了自己的心思,说这个时候自己不会回晋国,而且还说很想自己老父亲,父亲去世的时候都没有回去之类的话。这一说,立刻在考察大臣的心里形象高大,分数直线上升。
但是姬重耳只是考察的一个对象,接下来是姬夷吾。姬夷吾就懂事多了,还没等考察大臣说完,姬夷吾就表态了:愿意愿意,我这就收拾行李,返回晋国。不仅如此,姬夷吾还送了很多的金银财宝之类的给考察大臣,希望他能够美言几句等等。
然而事实上,在春秋时期,道德品行占了很大的考察比例,秦穆公一听说两人的反应,姬重耳能得一百分,而姬夷吾就只能得零分。因为姬夷吾有点太急功近利了,姬重耳才是一个好的国君苗子。
就在秦穆公准备去迎接姬重耳的时候,他的大臣又给了他一条建议:姬重耳确实是当晋君的好苗子,但是如果为了秦国的威望,那么送姬夷吾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一个德行有缺的人可能更加适合秦国控制晋国,以及更好的为秦国服务。秦穆公一想,是这个道理,最后在第一轮的扶立晋君上选择了姬夷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