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新曲|历山村:文艺星火燎古村凝心聚力铸乡魂 】
“前不久,城区举办了‘幸福巡游闹元宵’活动,我们村的百米迎龙队和腰鼓队也在巡游队伍中,队员们个个神采奕奕、步伐铿锵,引得不少围观市民叫好。”说起新春期间的文化活动,余姚历山村党委书记陈志丰难掩激动,这座以文艺见长的村庄,正用自己的方式不断完成从“民间自娱”到“一村一品”的蝶变,奋力书写乡村振兴中的“聚沙成拳”之道。
历山村的文艺血脉可以追溯至明朝。据村文化员张川介绍,嘉靖年间,姚北一带的倭寇常常在春节期间进犯,朝廷派戚继光在姚北抗倭,同时组织民间武装力量,以村为单位到各庙界上团练,以抵抗倭寇,其中就包括历山村。每次抵抗胜利后,民间武装组织会把训练时用的旗帜、擂鼓、仪仗拿出来迎龙庆太平、闹元宵,这样的习俗在清朝康熙年间发展成颇有规模的礼拜庙会,从农历二月十三到二月十九,历山先祖与其他村的百姓一起结社迎会,队伍所到之处红旗蔽日、锣鼓喧天、响器撼地,成为宁绍地区最大的文艺展演之一。
时至今日,历山村迎龙祈福寿、击鼓保平安的传统已绵延400多年,村史馆中储藏的腰鼓、仪仗等道具服装,一代又一代表演老师傅继承完善下来的鼓点节奏和舞龙技巧,仍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岁月流转,这些传统技艺非但没有蒙尘,反而从田间巷陌舞到了更大的舞台,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迎龙队、腰鼓队现任“掌舵人”邹玉芬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这位60多岁的妇女加入这两支队伍已经20余年,她年轻时是种植能手,田间地头锻炼出来的肢体力量融入鼓点中,动作显得格外利落好看。在她的影响下,这两支队伍人数始终稳定在60人左右,平时坚持“时时练、常常演”,以严格的纪律锻造出专业素养。据她回忆,元宵巡游当天,队员们从早上四点起床开始集结队伍,直到下午两点表演结束,称得上是超长“待机”,但全体队员毫无怨言,在等待正式演出前始终保持着安静有序的纪律。
面对时代变迁中“演员老龄化”难题,历山村用“代际共融”来破解。“过去搞文艺可能就是图个热闹,属于‘各敲各的鼓’,现在要‘同唱一台戏’,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良性生态,创作的内容也要迎合新潮流。”张川说。据了解,历山村目前活跃着戏曲队、舞蹈队、青年村歌队、青年乐器队等10余支文艺队伍,村文化礼堂、欢乐大舞台等文化阵地常常上演他们自编自导的文艺节目。
站在新的起点,历山村的目光更加长远。今年,村里提出成立村级文联,将由各团队文艺骨干、省级文化特派员等牵头,以文联为枢纽,整合10余支队伍资源,统筹管理人才、资金、制度等事宜,负责联络协调文艺爱好者参与文化走亲、传统节日汇演等活动,挖掘培养文艺人才,不定期邀请上级艺术专家指导,重在强信心、鼓干劲,增强群众对历山文化的认同感,着力营造浓厚的文艺氛围。
从昨天(农历二月十三)开始,又一场庙会盛事在姚北地区拉开帷幕,东至慈溪坎墩街道,西至周巷化龙堰,为期7天。其间,历山村的百米迎龙队、腰鼓队、乐队等代表性队伍将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用手中再次挥舞的龙首证明——文化传承最美的模样就是既能同心协力守住根脉,又能与时代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