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月,何应钦审问韩复榘时,质问:“让你守济南,为何放弃?”。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抗日战争全面打响。随着华北战场的迅速扩大,山东作为连接华北与长江流域的战略要地,很快成为日军南下的重要目标。当时的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同时担任第五战区副司令,统领着十余万军队,肩负着保卫山东这一关键省份的重任。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西连河南,南接江苏,北濒渤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特别是随着平津地区相继陷落,日军沿着津浦铁路向南推进,山东成为阻挡日军直扑长江流域的关键防线。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韩复榘采取了一种令人费解的应对策略。当日军沿津浦路南下时,韩复榘率领的部队几乎是在未经激烈抵抗的情况下,就接连放弃了包括济南在内的山东多座重镇。历史档案显示,从1937年12月底到1938年1月初,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山东各主要城市相继失守,整个省份几乎尽入日军之手。 山东的迅速陷落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震动。对于正处于民族存亡危机时刻的中国来说,像山东这样一个战略要地的失守,无异于是一次沉重打击。军民中开始出现对韩复榘不战而退行为的质疑声音,认为其辜负了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国民政府内部对此反应更为强烈。尤其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与邻近战区的汤恩伯等将领,他们的部队因为山东的迅速沦陷而面临日军从侧翼和后方的威胁,损失惨重。李宗仁曾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韩复榘的不满,认为其弃守山东导致整个华东战场的被动局面。 蒋介石对韩复榘的行为表面上保持克制,但内心的愤怒与失望是显而易见的。对蒋介石而言,韩复榘不仅仅是在军事上犯下错误,更涉及政治上的不忠。早在西安事变期间,韩复榘就曾向杨虎城发电表示支持扣押蒋介石的行动,这一举动被军统头子戴笠掌握,并报告给了蒋介石。如今韩复榘在抗日战场上的表现,更加深了蒋介石对其的忌恨。 随着1938年1月的临近,蒋介石决定在开封召开高级将领军事会议,表面上是为了商讨抗日战略,实则暗藏着对韩复榘的清算计划。 1938年1月,国民党在开封召开高级将领军事会议,表面上是为了商讨抗日大计,要求所有少将以上军官必须参加。韩复榘起初以前线军务繁忙为由推辞,向蒋伯诚发电请求免席。然而,蒋介石执意要韩复榘到场,命令蒋伯诚想办法将韩复榘请来开封。 蒋伯诚找到了韩复榘的心腹靳文溪,向他表示委员长并无追究山东失守之意,而是看重韩复榘保存了十几万训练有素的部队。靳文溪信以为真,随即向韩复榘发电,劝其前来参会。谨慎的韩复榘还亲自与李宗仁通电话,在得到李宗仁的保证后,才决定赴会。他不知道的是,蒋介石早已与李宗仁达成共识,要一举拿下这位山东王。 1月14日下午,刘峙告知韩复榘,蒋介石要在休息室与他单独谈话。当韩复榘来到休息室时,却发现蒋介石并不在场。随后,几名特务突然闯入,将韩复榘控制并押往武昌。在这短短几天内,韩复榘的嫡系部队已被宋希濂、王耀武等人瓜分殆尽。 韩复榘被软禁在武昌的国民党军事法庭期间,一直在等待军政部长何应钦前来会审。1月20日,韩复榘被正式解除所有职务,包括山东省主席和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这几天里,他被完全隔绝于外界,不知道自己的部队已被接管。 被关押期间,韩复榘据信接受了何应钦的讯问。作为蒋介石的心腹,何应钦代表国民政府对韩复榘的军事行为进行了严厉质询。在审讯中,何应钦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让你守济南,为何放弃?"这一质问直指韩复榘弃守山东的核心问题,也是国民政府对其最大的不满。 面对何应钦的询问,韩复榘可能辩解说撤退是为了保存实力,以便日后反攻。然而,这样的解释显然无法令蒋介石集团满意。在国难当头之际,放弃国土而不战已被视为严重的军事过失,甚至是通敌叛国的行为。 1938年1月24日清晨,被软禁的韩复榘接到通知,说何应钦要再次见他。怀着些许希望,韩复榘匆匆下楼,却在楼梯口遭遇埋伏的杀手。两声枪响后,这位曾经的山东王倒在血泊中,结束了他的一生。 当天下午,国民党高等军事法庭宣布了对韩复榘的死刑判决,罪名包括勾结日寇、拥兵自立、纵兵祸民、贪污军费等十余项罪状。这种先杀人后判刑的做法引起了诸多猜测,很多人认为韩复榘的死另有隐情。 多年后,韩复榘的孙子韩宗喆透露,其祖父很可能是被特务暗杀,而非正式处决。韩宗喆认为,蒋介石之所以要杀韩复榘,主要是因为忌惮他手中掌握的十余万部队。对于一向任人唯亲的蒋介石来说,让一个"外人"拥有如此强大的武装力量是极其危险的,特别是当这个人在西安事变中曾表态支持扣押蒋介石的行动。
1938年1月,何应钦审问韩复榘时,质问:“让你守济南,为何放弃?”。 1937
爱吃凉历史
2025-03-13 18:44:20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