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孩子眼里无光,有些事情要少管
挑战不吼娃
2025-03-24 15:48:04
少管才能保护孩子眼里的光
童年,孩子的大脑还处于发育阶段, 尤其是负责自主决策的前额叶皮层。家长总是替代决策,让孩子缺少相应的锻炼,孩子时常会有主力无助感。这就是为什么说“过度干预,会扼杀孩子自我生长的生命力”。
孩子“眼里的光”是生命的原动力,是愿意去试的冲动。当孩子做事时总是被纠正,这会启动心理防御:既然我总是做不好,那不如放弃。
要“少管”的五大区域
1、少管生活中的“小失误”
如:倒牛奶洒了、钮扣扣错了、画画超出线。
这些“小失误”是孩子在探索中难免的,不用去斥责孩子:“怎么这么大了,纽扣还扣错”。
这时关键是用启发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如纽扣扣错位,可以提醒孩子:“这衣服怎么一边长一边短?”看看孩子会怎么去解决。
⚠️要管的是:涉及安全问题,如碰电源、闯马路
2、少管“自选兴趣”的三分钟热度
如:今天热衷恐龙,下周迷上钢琴
儿童通过广泛试错寻找自己真正的热情,解除多种不同的刺激也能帮助孩子大脑的发育。这时让他自己去发展,去探索就可以了。
⚠️要管的是:孩子如果长期逃避所有挑战
3、少管非原则性的审美选择
如:不恰当的颜色搭配、服饰风格搭配等
孩子的审美自主权是构建自我认同的基石,儿童需要体验“我的身体我做主”
⚠️要管的是:正式场合的着装礼仪。
4、少管同伴间的“非暴力博弈”
如:争抢玩具时的拉扯(无肢体伤害)
孩子需要在冲突中去发展她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不会有肢体伤害时,可以多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事后,家孩子那个可以引导孩子复盘:当时如果换种方式说,会发生什么呢?
⚠️要管的是:出现欺凌或孤立。
5、少管情绪释放的“非破坏性表达”
如:哭喊着说“我最讨厌你!”
孩子在生气时,表达更多是情绪的宣泄,他们有时都没搞清楚自己到底说了什么。作为家长可以用“情绪命名法”来帮助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恰当地表达情绪,如“你现在是不是感觉自己像火山爆发一样,非常生气?我们可以等岩浆遛完后再聊”
⚠️要管的是:攻击他人或自残
科学育儿我有妙招 辣妈育儿经 孩子教育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