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5月23日,新华社发布了一则新闻,内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于报道当天开始在台湾海峡北部、南部、东部及周边几个岛屿,开展联合演训。看着媒体发布的演训示意图,人们才意识到原来中国的实力已经到了势不可挡的地步。
明眼人都知道,这次演训是我国给予不法分子的一份严厉警告,同时也向全国传递了“台湾是中国的台湾”这一讯息。
此前,很多人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要把“复兴中华”挂在嘴边,如今就是最好的说明,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1941年的抗战时期中国人的无助,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中华民族的浩劫——日本侵华战争一切还得从日本侵华战争说起。根据历史记载,日本侵华战争是1937年7月7日发起的,当时驻守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事先没有知会中国的情况下,擅自在中国军队驻地的附近举行了所谓的军事演习,随后,他们主动挑衅,声称有一名日本士兵从当地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进行搜查。
要知道,宛平城紧邻卢沟桥,自清代以来,这里就是南来北往的商旅的必经之地,最重要的是,它还是连接北京和周边地区的重要通道,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所以,不用想都知道,日本的这一挑衅目的并不纯粹。
日本的心思昭然若揭,我国驻军也不傻,自然是严词拒绝日本的这一要求。遭到拒绝后的日本不甘心,当即便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了进攻,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我国驻守当地的守备军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不过,当时的中国国库空虚,社会内部混乱,各派人士争端不断,所以,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虽然我国军队也奋力抵御外敌,但终究是寡不敌众,为日军所败。此后,日军迅速侵占了我国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导致东北全境在1932年2月沦陷。
此后,他们又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对东北人民进行了长达14年的奴役和殖民统治。在此期间,超过3000万的东北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
除了人员伤亡外,此次事件还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财力损失,对我国百姓的生活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只是,生活的水深火热并非只有穷困潦倒,对于百姓来说,颠沛流离、家国俱破才是最痛苦的。如果日本人在此战之后只是侵占国土,不伤黎民百姓,中国人也不至于从压迫中崛起。
可偏偏日寇残忍,残害我国民无数,甚至视中国人为牲畜,随意宰割,其行为实在是太过没有人性,于是,为求生存,我国国民意识崛起,开始全民抗日。
民族意识的崛起——中国全民抗日俗话说“落后就要挨打”,那时的中国之所以被日本侵略,除了国力不够之外,本质上还是因为家国意识欠缺。日寇入侵之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民不聊生,人们自然是要寻求出路的,既然忍让没有效果,何不反抗拼死一战呢?
当时的很多国人都这样想,于是,在各派人士的领导下,不少人纷纷揭竿而起,加入了反抗的队伍。我党也从民族大义出发,率先提出武装抗日的主张,并发出宣言明确提出联合全国工农兵士劳苦民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
随后,我党组织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战斗。同时,为了尽快驱除日本侵略者,国共两党也暂时决定休战,一致对外,先平国危。
国共两党的合作很大程度上的鼓舞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家抗日的情绪达到了高潮。
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他们怀着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决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都形成了共同的意志和行动,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了他们的共同目标。
八年抗战,大大小小的战役不计其数,胜利的同时,我国国民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比如光是打了3个月的淞沪之战中,中日双方投入的兵士合计约有100万人,其中,中国军队投入的73个师中就约有70余万人,而伤亡的人数就高达25万余人,可想而知8年抗战中国的损失有多大。
抗战打到后期的时候,中国社会已经非常贫困,与此同时,国内外的忧患也显露的更加明显。
战争的后遗症——内忧外患齐齐上阵1941年,抗日战争已经进入了尾声,就在这紧要的关头,中国在国内外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首先是国际上的形势带来的外部忧患。抗战最早发生的时候,中国曾于苏联交好,所以,战争期间,苏联方给了中国很多帮助。
其中包签订3笔共2.5亿美元的援华贷款;为中国提供飞机、大炮等战备物资;向中国派出志愿航空队;给中国提供技术支持等。
据统计,从1937年10月至1939年9月,中国从苏联得到985架飞机,1300多门大炮,14000多挺机关枪和2050辆卡车及其他物资装备。还有6个来自苏联飞行中队的志愿航空队,来协助蒋介石为首的军队建设空军和参加对日空战。
此外,为加强中国的空军实力,除出售战机外,苏联还以志愿队的名义向中国派遣飞行员参与对日作战,短短几年的时间,苏联技术人员为中国培养了将近1万多名航空专业人才。正是因为有这份帮助,中国在与日军作战时才能屡次取得胜利。
不过,这种支持在1940年的时候戛然而止,原因是这一年,苏联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疑惑,苏联不是一直和日本在边防上有摩擦吗?怎么突然又愿意保持中立了呢?
这其实和德国有关,1940年夏,德国闪击西欧大陆成功,日本也因此决定乘机南进夺取西方国家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苏联一面要面对德国的威胁,另一面又要防范日本的进攻,所以,为了摆脱东西受敌的危境,他们便和日本签订了条约,保障东部边境的安全。
从苏联的角度来看,这一条约对他们确实很有利,但对于中国来说,却是非常被动的。《苏日中立条约》的有效期截止到了1946年4月,这就意味着在这期间,苏联必须在中日对战中一直保持中立,失去了苏联的援助,中国抗战也转入了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
没有了苏联的威胁,日军对华北中共根据地开始进行疯狂的扫荡蚕食,意图摧毁敌后抗日军民的生存条件,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他们实施“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使用毒气和细菌武器,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残酷的折磨和攻击。
与此同时,作为连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重要交通线的滇缅公路也多次遭到日本的轰炸和封锁,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抗战物资运输,一定程度上拉长了中国驱逐日寇的时间进程。
其次是内部忧患,抗战后期,国共两党矛盾加剧,那些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遭受重大损失,国共矛盾进一步升级。
他们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对共产党进行了打压和限制,试图削弱共产党的抗日力量。
同时,各地军阀割据,各自为政,形成了多个半独立的地方系统,使得上面的法令难以贯彻到全国各个地区。
而当时的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也未能有效缓解经济困境,反而使得国民经济越来越畸形,富有活力的民营资本力量更是被完全放弃。一时间中国国内通货膨胀空前恶化,民不聊生,国民经济呈现为“最坏的状况”。
一方面失去了国际上的援助,另一方面国内时局分裂动荡、经济发展滞后,在这两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抗日民族之战变得更加艰难了。
正是因为经历了这种腹背受敌、无所依靠的处境,所以,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相关领导人第一时间提出的就是要大力发展中国经济、复兴中华,本质上也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表现,毕竟在瞬息万变的国际社会中,自强才是硬道理。
结语抗战时期中国经历的苦难和艰辛,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1941年那段最无助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依然顽强拼搏,最终迎来了抗战的胜利。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动力,更是我们珍视和平、努力建设强大祖国的深刻教训。
参考资料:
新京报—2024-05-23—东部战区位台岛周边开展演习;谁是下个“万亿之城”?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2020-11-12—怎样看待“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