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0年,徐茂公带孙子山上打猎,趁孙子进入密林深处时,他命人放火,众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可他却转身离开了,没想到,晚上孙子满身血污平安回到家。
李勣,唐朝开国功臣之一,自幼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忠诚。他的生涯贯穿了唐朝从动荡到稳固的关键时期,尤其在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时,他的贡献不可或缺。李勣不仅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更在内政事务中展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然而,岁月无情,年逾古稀的李勣在晚年遭遇疾病的侵袭,身体日渐虚弱。 疾病发作后,李勣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节制与自制。他仅接受来自唐高宗李治及皇太子李弘的药物,拒绝了家中请来的医生和巫师的帮助。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他对皇权的绝对忠诚,也反映出他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深刻认识。李勣认为,寿命有其定数,过度依赖外力延命未必是明智之举。他自谦为“山东的一个田夫”,显示出他谦逊的品格,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功绩的低调态度。 面对家中子弟坚决相送药物,李勣的态度更加坚定。他不愿接受额外的治疗,认为这是命运的安排,不愿因个人私欲而影响家族的和谐与稳定。这种超然的处世态度,不仅让人感受到他对命运的淡然,更体现了他对家族责任的高度重视。李勣深知,身为家中长者,其言行举止对后辈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在疾病面前选择坦然面对,展示了他坚毅的性格和高尚的品德。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李勣选择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告别尘世。他突然向弟弟李弼提出举办酒宴,借此掩饰病情的严重性。这一举动不仅显示出他的智慧与筹谋,也反映出他对弟弟情感的深厚。他明白,直面死亡可能会给弟弟带来无法承受的悲痛,因此通过设宴的方式,暂时转移弟弟的注意力,减轻其内心的负担。 酒宴结束后,李勣向李弼坦露了自己的真实情况。他表达了对弟弟的深切关怀,同时对家族未来的担忧。李勣回顾了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等前辈们辛勤建立家业的努力,指出子嗣们可能的懈怠与败家行为。这种深思熟虑的安排,显示出他对家族兴衰的高度责任感和远见卓识。李勣希望通过自己的遗言,规范弟弟的行为,确保家族的荣耀得以延续。 在关于丧事的安排上,李勣表现出极大的简朴与节制。他拒绝豪华的陪葬品,强调不需要黄金宝玉的埋藏,只需用麻布覆盖的棺木和简单的衣物即可。这不仅是对自身品德的体现,也是对后世简朴生活的倡导。李勣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传递出一种淡泊名利、重视精神价值的生活态度。此外,他特意安排了象征性的马匹和木偶,表明自己遵循古礼,不愿在死后增加家族的负担。 李勣对姬妾和子女的安排同样体现出他的智慧与慈悲。他允许愿意留下的子女继续养育,而对不愿留下者则予以放手。这种宽容与理智的安排,不仅维护了家族内部的和谐,也显示出他对每个成员自主选择的尊重。李勣深知,家族的未来不仅依赖于制度的完善,更需要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与合作。 在最后的嘱托中,李勣明确表达了对弟弟李弼的期望。他希望李弼能承担起抚恤家中弱女和小儿的责任,确保家族的脆弱环节得到妥善照顾。同时,他警告若有人违背其遗言,将视同亵渎其尸体。这一严厉的警告,不仅是对家族成员的纪律要求,也是对家族传承的重视。 公元650年,正值唐朝的全盛时期。这一年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时任宰相的徐茂公带着他的长孙李敬业外出打猎,想要趁此机会好好锻炼一下这个颇有气概的孙子。 骑射大赛上,李敬业果然不负所望,箭无虚发,技压群雄。 徐茂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暗自思忖,这孩子的骑射技艺委实了得,将来定能成为朝廷的栋梁之才,为国尽忠。 宴席间,徐茂公心血来潮,想给骄傲的李敬业一个教训,让他明白山外有山的道理。他偷偷吩咐心腹在林间放了把火,又故意激李敬业独自前往灭火。 李敬业果然中计,勇猛地策马冲进了火海。 然而火势迅速蔓延,浓烟滚滚,李敬业的身影渐渐被吞没。 徐茂公心中顿时惶恐不安,担心李敬业有生命危险。他痛悔自己一时意气用事,竟然拿孙子的性命开玩笑,后果不堪设想。 徐茂公连忙命人去救援,但为时已晚。待到火势被扑灭,放眼望去,一片焦土,李敬业踪影全无。徐茂公伤心欲绝,悔不当初。他在心里默默祈祷,但愿这孩子能够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逃过此劫。 就在众人几乎绝望之时,奇迹出现了。李敬业竟然从一匹烧焦的战马肚子里爬了出来,虽然被熏得灰头土脸,但却毫发无损。原来这小子临危不乱,用匕首剖开马腹藏了进去,才得以在烈火中幸存。 徐茂公看到李敬业安然无恙,又惊又喜。他紧紧拥抱住孙子,泪水夺眶而出。或许我不该心急如焚,这孩子如此机智勇敢,必然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徐茂公心中的忧虑被欣慰取代,对李敬业的前程充满了信心。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李敬业已经从当年的莽撞少年成长为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这其中,离不开他叔叔李弼的悉心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