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专家说中国在沙漠种树不现实,会污染环境?网友:种就对了! 2019年,权威国际期刊《自然》杂志曾发文说,“中国在沙漠植树造林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水变稀少...”对此,英国有人曾说:“想法挺好,但有些愚蠢。” 之后,某些美国环保专家发文说,中国在沙漠中“疯狂种树”的行为,会阻碍土壤自然的演变,加剧干旱程度,进一步破坏生态环境? 种树还能有害?估计西方学者也没想到,在几年后这种奇葩片面的环保理论被重重打脸! 在中国北方,尤其是大西北,只要经历过尘土飞扬的人都不会觉得种树是件很傻的事情,相反会潜意识认为绿色会带来生存的希望。 1992年,荒漠化、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被称为三大生态挑战。 而当时我国的荒漠化已是很严重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光荒漠化土地就有近27%,还有160多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 据当时数据显示,还有部分土地将趋于沙化,整体涉及到北方近9个省份的人文地理环境,包括藏青两省大片草原退化,生态系统一度几近脆弱。 并且,这些沙土犹如“癌细胞一样”,每年都会以近百万亩以上的速度四处蔓延,包括水土流失,当地的百姓常年遭受风沙侵袭,不少的县城数次重建后又数次搬迁。 这些土地越垦越荒,越荒越垦,恶性循环。若不再加以实施治理,唯恐延误整个国家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为什么会实行“三北防护林计划”的原因。 事实证明这种防沙计划是有成效的。据相关信息显示,截止到目前为止,中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已实现大幅缩减,大部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防护,根本上降低土地退化增长速率。 整体来看,三北地区出现良好的生态发展态势,如今当地人们的生活已逐步迈向小康、富裕生活,不用每天都会携带一身黄土回家,也不用时刻担心沙尘暴的来临。 据当地的农民所说,曾经戈壁滩、残垣断壁、碱滩、漫天黄沙...在人们的数十年的努力下已然变成了富有生机的青山绿水。 在此之前连一棵绿草都见不到的荒漠,如今也能成功种植多种稀奇植被,比如梭梭树、沙枣等,站在那可以防沙,躺下来也能助农。 可以说在沙漠中种树,并不是一件很傻的行为,而是一种平衡生态和造福社会的两全其美的举措。或许它现在并不是那么完美,但总比不作为来的强。 而一些外媒之所以认为,在沙漠中种树可能会带来更负面的影响,无非是片面地将沙漠当成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其系统中植物、动物、水源等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 如果人为干预太多,会破坏这种平衡。 如英媒所言,需水量过多的植物在沙漠中过多种植会让水资源更为匮乏,如此一来,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会受到影响。 而美国专家认为这种影响或许会引起气候异常,认为中国人就是在试图让大片的植株在沙漠生活! 然而,这些外媒似乎忘了,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因地制宜”。 任何一个决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科学地探讨所总结、实施的,并非“瞎胡闹”。 一些网友调侃道,“不种树防风沙,难道像你们那样放着不管,就为了之后几年山火蔓延?然后虚伪地说一句‘尊重自然’?” 据报道,那份汇集世界190多个国家签字的保护生物公约,美国竟然30年了也不肯签字。 在众多国家发展全球环保理念时,美国还在为争夺“高位”进行激烈的争斗,认为这份公约会增加其国内的财政负担。 说起破坏生态,美国才是首当其冲。 大片草原被开发为农场;夏威夷50多种鸟类只剩17种;对加州山火冷眼旁观,任其释放二氧化碳... 可以见得,他们口中的“沙漠种树会污染环境”,带有明显的“主观醋意”。 当然我们对他们也不抱期待,毕竟他们不过是彻头彻尾重利的商人,对于公益、环保从来都是装模作样。 所以,我们要不忘初心,屏气凝神结合实际,努力为新时代中国创造更多防风治沙的新成就! 参考资料: 1、《自然》提醒:中国沙漠造林或加剧水资源短缺,应选合适树种—观察者网 2、三北精神:中国绿色长城崛起的成功密码—中国绿色时报 3、中国治沙工程被外媒质疑,治沙结果究竟如何?—中国科普博览 4、看美国如何破坏全球环境治理:30年不批《生物多样性公约》为哪般—中国青年网
外国专家说中国在沙漠种树不现实,会污染环境?网友:种就对了! 2019年,权威
洋洋爱说史
2025-03-29 18:17:21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