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三朝,屹立600年而不倒,天安门的这四根白柱子,究竟有什么特殊含义? 大家注意没有?在北京天安门的前后,各有一对被称为华表的“大柱子”,它通体白色,上刻浮雕,高约10米,显得颇为神秘、威严。 不少人都好奇,这四根白柱子,究竟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华表的意义和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部落时期。 在部落时代,因神话崇拜和自然崇拜,很多古人都会在柱子或其他地方雕刻一些神话图案,以此作为部落象征。 而其中雕刻图案的柱子,便是华表最初的模样,被称为“恒表”,也叫“图腾柱”。 但有一点要注意,这时的华表并没有具体的形制,只要是有图案雕刻的柱子,便都可称为华表,与如今天安门华表的形制和意义都相去甚远。 直到尧舜时期,华表才逐渐向现在的形制靠拢。 据记载,舜在位时,为方便臣民出行,便立华表于交通要塞,以做指路之用,后又为管理地方,又特意强调,华表之上可供人书写谏言,针砭时弊。 所以,那时的华表也叫作“谤木”、“诽谤木”,与现代的“意见箱”功能相同。 但到了东汉时期,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转变,华表的作用和形制发生了不少变化。 首先是材料上,最初的华表都是木制,但从东汉时期起,华表改为石制,变得更加坚固和易保存,但同时也失去了书写谏言作用。 其次从作用上讲。木制的华表多安置于交通要塞,有指路作用。 而东汉后的石制华表,并不是安置在交通要塞,而是多放于宫殿及陵墓左右。 起到装饰、点缀之作用,上面的浮雕题材和风格开始趋于统一,失去了最初题材和风格的多样性。 简单来说,就是从一个实用品,变成了一个装饰品。 不过,天安门华表却有一点不同,它虽是装饰品,但也包含了木华表的“谏言”作用,原因便在于修建人朱棣。 明永乐年间,朱棣夺得天下后,为表示自己虚怀若谷,不逊其父,便在修建故宫时,特意修建了两对“华表”,分别位于天安门前后。 其中,天安门门前那对华表,因上面雕刻的石犼面向宫外,故名为“望君归”,意思是盼望皇帝外出游玩时,不要贪玩,要早早归来处理政务。 而天安门后面的那对华表,因上面的石犼面向宫内,则名为“望君出”,意为劝诫皇帝,不要忘记百姓才是江山基石,要时常出宫了解百姓苦难,不要被官员蒙骗。 所以,天安门的华表不仅样式和其他装饰华表有区别,内涵更是大相径庭,包含了朱棣对后世皇帝的殷切期望。 甚至从某方面讲,天安门这两对华表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好传承,彰显了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和精神内涵,标志着我国数千年精神及历史的代代相传。 因此,不管是清朝,还是民国在夺取北京时,都未拆除它们,反而是让它们屹立在天安门前后,向我们展示着中国精神。 参考资料: 华表——百科 天安门华表—百科
历经三朝,屹立600年而不倒,天安门的这四根白柱子,究竟有什么特殊含义? 大家
洋洋爱说史
2025-04-01 10:17:02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