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一名美国人用小刀解剖了一个中国明代的善财童子佛像。他把佛像面朝下放在工作台上,从背部挖开一个窟窿,并用镊子从里面掏出来一大堆东西。不但有棉絮、经书和铜镜,还有5块彩色的布条,以及一股丝线,一个装有谷物的丝绸袋子等物品。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乐山市峨眉山的栖鸾峰,通高71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佛。佛像的开凿始于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年),而完成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近90年。大佛的雄伟壮丽与其悠久的历史,使它充满了神秘的气息,也吸引了无数人前来瞻仰。此外,关于“佛中有佛,佛在心中,佛心藏宝”的民间传说,更加深了人们对大佛蕴藏着巨大宝藏的信仰。 1962年,在对大佛进行维修时,工作人员在佛像胸前发现了一个人工开凿的洞穴,虽然当时没有任何重大发现,但这一发现为后来的探索提供了线索。到了20世纪80年代,有人偶然发现,乐山大佛所在的山体实际是一尊由乌尤山、凌云山和龟城山相连成的“巨型睡佛”,而大佛正位于这尊“巨型睡佛”的心脏部位,和“佛在心中,心中有佛”这一说法颇为契合。进入90年代,又有游客在大佛的胸部洞穴处发现了一个模糊的“小佛”身影,眼睛、鼻子、嘴巴等五官清晰可见,这尊小佛正好位于大佛胸前的洞穴位置。 在古代塑造佛像时,通常会在佛像背部留出空洞,在开光仪式时,住持高僧会将经卷、珠宝、五谷和金属肺肝等物品放入其中封上,这样的做法类似于人体内部的五脏六腑。尼泊尔的手工佛像底部常常能够打开,以便存放相关物品,有些护法像的背后也可以打开,用来藏匿法物。 1957年,美国《时代周刊》刊登了一则震惊新闻:西雅图艺术博物馆中的中国古代善财童子像,在馆长富勒的好奇心驱使下,被解剖开来。 1957年的一天,美国收藏家富勒手握一把小刀,面前摆放着一尊中国明代的木雕佛像。这尊佛像雕刻的是善财童子,栩栩如生,精美非凡。然而,此时富勒的心思并不在欣赏佛像的艺术价值上,而是被一个谜题困扰着:每次触碰佛像,他总觉得内部似乎藏着什么秘密。好奇心驱使着他想一探究竟。 富勒小心翼翼地将佛像面朝下平放在工作台上,拿起锋利的小刀,开始在背部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他深吸一口气,轻轻划开了佛像背部的漆面,露出了里面的木胎。接着,他又在木胎上开了一个小口子,用手电筒照进去,想看清内部的情况。让富勒没有想到的是,手电筒的光束射进佛像内部,竟然照出了一个个反光的物体。 富勒先是取出了一团棉絮,心想也许只是雕塑师为了固定内部结构填充的材料。但紧接着,一个个出人意料的物品出现在他眼前:几本古旧的经书,上面似乎写着藏文;五条彩色的布条,色彩斑斓;一股细细的丝线,柔韧有弹性;一面铜镜,虽然有些斑驳但依稀可见倒影;一个小巧的丝绸袋子,里面装着谷物;还有一根短短的木棍和一条饰链。 富勒回想起自己曾在一本古籍中读到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制作佛像时往往伴随着特殊的仪式。为了让佛像"活"起来,雕塑师会在像内装入象征五脏六腑的物品,寓意赋予佛像生命。五色布条,代表着五行五脏;丝线,象征经脉血络;铜镜,寓意心灵的明净;谷物,代表生命的延续。而那张写着祈福语的纸条,更是佛像主人心愿的寄托。 2014年,一组匠人在修缮一尊佛像时,发生了一件让人震惊的事情。正在修缮的佛像并非普通的雕像,而是一座唐末时期的千手观音像。这尊佛像嵌刻在宝顶山的石窟内,气势宏伟,但因为多次战争和岁月的侵蚀,观音像的部分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风化和断裂。大足县的气候潮湿,再加上重庆地区的工业污染,也使得大足一带的酸雨和酸雾比其他地方更为严重。 大足艺博馆的工程师燕学峰解释道:“10年的酸雨比得上100年的风化。”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观音像出现了严重的损坏,亟需修缮。就在修缮过程中,突然传来一声“啪嗒”,某个机关被触发,佛像的肚子缓缓打开,露出一个隐秘的空间。这个空间的存在令在场的修缮人员既疑惑又震惊。 历史上,儒、释、道三教都有大量的信徒,宗教文化也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地区,有一种习俗是将家谱封藏于祖像中,这种做法可能受佛教“装藏”习俗的影响。人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祈求祖先保佑家族的兴旺发达。 许多地方流传着这样的习俗:当新的家谱完成时,便将旧的家谱收回,选一个吉日,将它烧掉,称之为“家谱升了”。然而,现在对于很多家族来说,老家谱是十分珍贵的财富,绝不会轻易烧掉。因此,如何保存老家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 许多家谱是用宣纸制作的,而宣纸最怕水、火和虫蛀。如果将家谱完全密封在祖先像中,蛇虫鼠蚁无法进入,封存的环境能够减少纸张的氧化过程,从而有助于家谱的长期保存。将家谱封藏于祖先像里,成为了一个便于长久保存的办法,也为家族的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记忆。
1957年,一名美国人用小刀解剖了一个中国明代的善财童子佛像。他把佛像面朝下放在
运赛过去
2025-03-29 18:42:47
0
阅读: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