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特兴奋,夜不能寐,抄起电话打给老蒋。李:请问总统,就职仪式上,我们穿什么服装?蒋:我们都是军人,自然应该穿军服。李:收到,总统明天见。蒋:德邻兄晚安。 1948年3月,南京城内气氛紧张而又充满期待。国民政府召开行宪国大,蒋介石站在台上,面对国大代表们庄严宣告:"民主宪政是我们的目标,任何人均可以参加竞选,我们将一视同仁。"这番话看似承诺了公平公正的选举环境,但政治舞台上的现实远比承诺复杂得多。 总统宝座自然是蒋介石的囊中之物,无人敢于挑战。然而,副总统一职却引发了激烈争夺。李宗仁、程潜、于右任、莫德惠、徐傅霖等人纷纷走上政治舞台,开始为自己拉票造势。其中,桂系军阀出身的李宗仁凭借自身军政资历和地方实力,迅速成为有力竞争者。李宗仁长期以来对中央政府的高位有所期待,此次副总统选举正是他将军事影响力转化为全国政治地位的绝佳机会。 然而,竞选的锣鼓刚刚敲响,蒋介石便对这位潜在的政治对手产生了警惕。蒋派心腹张群单独拜访李宗仁,传达了一个明确信息:希望李宗仁主动退出竞选,理由是副总统候选人应该由党内提名,以免引起内部摩擦。面对这一劝退,早已准备多时的李宗仁拒绝了这一要求。他以一个形象的比喻回应道,这就像一场已经开锣打鼓的戏剧,演员怎能在观众期待时突然离场? 暗地里,李宗仁并非毫无准备。他曾拉拢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甚至送上了一尊金佛以示诚意。此外,李宗仁还与其旧部黄绍竑、白崇禧进行了多次深夜密谈,三人制定了"北上拉票"的策略,意图争取北方军阀和政界人士的支持。这一策略利用了李宗仁在军界的广泛人脉,为他赢得了不少来自非蒋系阵营的选票。 见李宗仁态度坚决,蒋介石转变策略,开始支持孙科作为"黑马"参选。孙科本人对这个有职无权的副总统职位并无兴趣,但在宋美龄的外交手腕和巨额资金劝说下,最终勉强同意参选。这场副总统之争,已经超越了个人政治抱负的范畴,成为国民党内部派系较量的缩影。 与此同时,李宗仁阵营也没有坐以待毙。他们通过美国大使司徒雷登传递信息,暗示如果李宗仁当选,将会促进中美关系发展。这一举动为李宗仁争取到了部分外国势力的暗中支持,同时也让一些关注国际局势的国大代表对他刮目相看。 选举结果出人意料。尽管蒋介石全力支持孙科,李宗仁依然凭借自身影响力和精心布局赢得了副总统职位。这一结果让李宗仁欣喜若狂,同时也让蒋介石内心不满却又不得不表面接受。这场选举在国民党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桂系力量的崛起让原本一家独大的蒋系不得不重新审视党内权力格局。 李宗仁当选后,既兴奋又忧虑。一方面,他终于站到了全国政治舞台的中心;另一方面,他清楚与蒋介石的关系已经因这场选举而变得更加微妙复杂。接下来的就职典礼,将是蒋李二人首次以国家领导人身份同台亮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948年5月,南京城笼罩在一片喜庆的氛围中。国民政府将为蒋介石与李宗仁举办盛大的就职典礼,这不仅是政权更迭的重要仪式,更是向国内外展示国民政府合法性和权威的关键时刻。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总统府更是装饰一新,金碧辉煌。 就职典礼前夕,李宗仁特别兴奋,夜不能寐。思来想去,他决定亲自向蒋介石确认典礼着装事宜。深夜时分,李宗仁抄起电话打给了蒋介石,开门见山地询问就职仪式上应该穿什么服装。电话那头的蒋介石沉思片刻,回答说:"我们都是军人,自然应该穿军服。"李宗仁闻言表示理解,并表示会遵照执行,两人以"总统明天见"和"德邻兄晚安"的客套话结束了对话。 李宗仁按照最新指示迅速更换了准备方案,取消了原定的西式礼服,改为军便服。他命令侍从将准备多时的燕尾服收起,又重新熨烫了自己的军装。与此同时,他对典礼上其他细节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以确保整体风格协调一致。 然而,李宗仁并不知道的是,蒋介石在私下里已经有了另外的安排。他命令自己的贴身侍从准备的不是军服,而是一套传统的长袍马褂。蒋介石此举并非临时起意,而是经过精心策划,意在通过服装对比凸显自己的地位,同时让这位不听话的副总统出个洋相。 1948年5月20日,就职典礼如期举行。南京城礼炮轰鸣,赞礼官恭请正副总统就位。当李宗仁身着笔挺的军便服走上台时,他惊讶地发现蒋介石穿着的竟是一身传统长袍马褂。两人的着装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像是站岗的卫兵,一个则是高高在上的主人。现场的各国使节和国民政府高官们面面相觑,有的掩口轻笑,有的则暗自摇头。 尽管当场意识到被蒋介石算计,但为了大局和国家形象,李宗仁只能强作镇定,完成了宣誓仪式。 这次服装风波虽然只是一个小插曲,却深刻反映了蒋李二人复杂的政治关系,也成为了预示两人未来合作难以长久的一个缩影。在风光的就职典礼背后,国民政府内部的权力斗争从未停止。
1958年,71岁的蒋介石终于答应见张学良。11月23日下午17时左右,在大溪,
【6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