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清华学霸高杏欣在留学美国期间,竟然通过技术手段,提前公开北斗的民用代

熹然说历史 2025-03-31 01:21:56

2007年,清华学霸高杏欣在留学美国期间,竟然通过技术手段,提前公开北斗的民用代码,并交给美国,此举只为换取绿卡!如今她怎样了? 2007年12月,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实验室里,32岁的高杏欣盯着电脑屏幕,嘴角挂着一抹自信的微笑。刚刚,她完成了对中国北斗-M1卫星民用代码的破解工作,并将相关数据整理成论文,准备提交给美国相关部门。 "又一次成功!"高杏欣轻声自语,这已经是她第二次在卫星信号解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一年前,她曾在欧洲伽利略卫星激活后短短三小时内捕捉到三个波段信号,并在几周内完成解码工作,震惊了整个卫星导航圈。 回想十年前,1997年的高杏欣初入清华园时,谁能想到这位黑龙江哈尔滨女孩会走上这样一条道路?那时的她,是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高德林的骄傲,凭借优异的高考成绩被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专业录取。 大学期间,高杏欣对卫星导航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据称,她还曾作为北斗计划的实习生参与过相关工作。2003年,取得清华电子工程系硕士学位后,她没有像大多数同学一样直接就业,而是在父亲的支持下,踏上了赴美深造的道路。 "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这句90年代初流行的口号,也曾是高杏欣父母的心愿。可惜,随着在美国生活时间的延长,高杏欣的心态悄然发生了变化。 2006年,欧洲伽利略卫星事件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当高杏欣成功破解GIOVE-A编码规则后,美国航空无线电委员会给予她特别表彰,全球的接收机公司都开始采用她的研究成果。尝到甜头的高杏欣,甚至给自己取了个洋气的名字"格蕾丝",似乎在暗示着自己与祖国的距离越来越远。 野心的种子就此种下。当2007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北斗一号系统首颗地球中轨道卫星北斗-M1时,已经深受美国影响的高杏欣敏锐地嗅到了机会。利用此前在清华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她开始尝试接收并解析北斗卫星的信号数据。 在美国一些高层的引导下,高杏欣对这项工作越发投入。美国政府向她许诺,如果能成功破解北斗系统,将给予她美国绿卡作为回报。对于当时已在斯坦福读博五年、即将面临毕业的高杏欣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诱惑。 2008年,当高杏欣拿着美国绿卡和国际导航大会颁发的航空领域最高荣誉奖(Achievement Award奖)沾沾自喜时,国内舆论已对她的行为形成一边倒的批判。网络上,"卖国贼"、"叛徒"等称呼铺天盖地,许多人将她视为利欲熏心、背叛祖国的典型。 高杏欣自称破解了北斗卫星系统的编码,并将这些宝贵的技术资料交给了美国政府,换取了丰厚的回报。她还不遗余力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各大国际学术期刊上,似乎要让全世界都知道她的"成就"。美国政府对她很是"慷慨",除了绿卡外,还拨给了她巨额科研经费,并将其聘为美国国家地理的高级顾问。 然而,2007年底,一则来自中国北斗系统航天工作者徐颖的回应,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彻底打破了高杏欣的美梦。徐颖指出,高杏欣破解的只是北斗民码的伪码序列,而非军码序列,二者在技术层面有着天壤之别。 "要想破解出中国北斗系统的军码,除非你能找到时空穿梭机,穿越到设计北斗军码的会议上去窃听。"徐颖的这番言论充满了对高杏欣的讽刺,也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北斗系统的民用编码本就计划在系统服务全面上市后向相关生产商公开,以便全球用户能够使用北斗导航服务。高杏欣所谓的"破解",不过是提前了这一进程而已。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高杏欣使用的解码规则和北斗系统的编码规则存在很大差异,她的方向从一开始就有问题。换句话说,她的"破解"成果无法对北斗系统造成任何实质性伤害,尤其对军用北斗系统而言,更是毫无影响。 美国政府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当他们要求高杏欣继续攻克北斗军用编码时,她显然力不从心。经过数月毫无进展的研究,美国政府对高杏欣彻底失去了耐心,停止了科研资金的支持,她一度风光无限的学术生涯开始走下坡路。 与此同时,高杏欣的家人也因她的行为受到了影响。2010年3月8日,她的父亲高德林从原来的黑龙江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位置上改任为人大常委,这看似正常的人事变动背后,或许隐藏着更多无法言说的故事。 时间来到2022年。根据斯坦福大学公布的教授任职名单,高杏欣仍在美国担任高校教师,但她的处境远不如想象中美好。在她的课题组里,除了她这位美籍华人外,几乎全是印度人。在美国学术圈里,一个华人教授身边如果连中国学生都没有,通常意味着她的人际关系和声誉已经跌到谷底。

0 阅读: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