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25号,阴历腊月二十六,小岗村挂职书记沈浩组织召开全体村民大会。他

诗意生活雅韵浓 2025-03-31 13:48:30

2006年1月25号,阴历腊月二十六,小岗村挂职书记沈浩组织召开全体村民大会。他在会上说:“按目前的形势,靠一家一户种地致富是没有希望的。我们要合起来干,搞规模化生产经营, 这是唯一的出路。等过完年,我们要把当年分的土地再重新集中起来,合并开发利用。” 1986年1月25日,大年二十六,小岗村的天空阴沉沉的,似乎预示着什么不祥之兆。挂职书记沈浩一大早就召集全体村民开会,他满怀信心地提出了新的致富计划:"靠着分田到户,咱们村虽然摆脱了饥饿,但要想真正富裕起来,还得换个思路。不如趁着过年这个机会,把土地重新集中起来,搞规模化生产,这样效益才高啊。" 为了安抚情绪,沈浩只得让省财政厅拨款购置了年货。每家每户分了一桶油,当年按手印分田的十八户人家还额外拿了一桶油和一条烟,严俊昌和他兄弟严宏昌作为带头人,又每人领了一箱酒。村民们高高兴兴地抱着年货回家,哪里还有人关心什么规模化生产的事情。 时间倒回到1月25日那个阴云密布的上午。沈浩站在简陋的村部大院里,面对着三三两两赶来开会的村民。他深吸一口气,扯开嗓子喊道:"乡亲们,咱们小岗村虽然实行大包干,日子过得去了,但你们想过没有,靠着分那几亩地,村里发展有什么前途?眼下农资涨价,产量上不去,咱们这样干,迟早还得回到从前那个吃不饱饭的日子!" "我不是让你们回到从前,而是让大伙儿抱团取暖,把土地重新集中起来,搞规模化经营。各家各户的地界划分开,咱们组建农机合作社,统一耕种、施肥、收割,还能提高效率呢!"沈浩信心满满地说。 可村民们的反应却十分冷淡。 大年三十那天,沈浩独自在村部值班。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敲门声。沈浩诧异地走过去打开门,只见严俊昌站在门外,手里提着两瓶酒。严俊昌,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改革先驱之一,作为“大包干”18位带头人之一,他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78年,正值安徽遭遇特大旱灾,农民的生计困难重重,许多人面临着饥荒和贫困的威胁。面对生死存亡的压力,严俊昌和另外17位村民共同决定,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冒险改革,打破当时的体制束缚,推动了一项历史性的变革——“大包干”。 在那个时候,小岗村的18位农民并未明言改革的宏大目标,他们的行动源于一种最朴素的生存需求——不再忍受饥饿、不再向他人乞讨。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时刻,严俊昌等人悄然将分田到组的政策悄然转变为分田到户,并签署了“包产到户”的契约,用自己的鲜血在协议上按下红手印。这一行动,虽然在当时看来仅仅是一次乡村的自我救赎,但却无意间为中国的农村改革提供了最早的实践范本,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奠定了基础。 这项大胆的举措不仅彻底改变了小岗村的命运,也为中国广大农村的经济复兴开启了新的篇章。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一成功的经验迅速引起了中央政府的关注,并最终促成了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的全面改革。2018年,严俊昌作为这场变革的代表之一,荣获了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的改革先锋称号,这是对他和其他改革先驱们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所作贡献的高度肯定。"书记,过年了,我们抬杠归抬杠,你也别太上心。来,喝一杯,好好过个年!" 两人把酒言欢,畅聊着新的一年的打算。沈浩暗暗下定决心,哪怕再难,也要带领村民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这就是1986年小岗村会议的始末。表面上看,沈浩的计划似乎以失败告终,但正是这次挫折,为日后小岗村的腾飞埋下了伏笔。 小岗村,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距离凤阳县城东部25公里,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作为全国十大名村之一,小岗村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因其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独特贡献,成为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沈浩精神的起源地。自1978年那一刻起,小岗村的名字便与中国的改革历史紧密相连,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象征。 1978年,十八位勇敢的农民在极为艰难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冒着巨大的风险,以“托孤”的方式签署了土地承包责任书,并在协议上按下了红手印。这一行动不仅改变了小岗村的命运,也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被誉为创造了“小岗精神”。他们通过实施“包产到户”,打破了传统的集体化管理模式,为全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这种大胆的举措最终促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成为中国农村经济腾飞的起点。 随着改革的推进,小岗村的发展也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18年,小岗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102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突破了21000元,显示出改革的成果。同时,小岗村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改革成就,获得了多个荣誉,成为中国乡村红色遗产名村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和研究者前来参观学习。

0 阅读:107
诗意生活雅韵浓

诗意生活雅韵浓

能吃能睡 会挖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