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时任青海省委常委兼副省长的尹克升被提拔为省委书记,主政高原大省青海。 尹克升离开青海高原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他虽然去了许多地方,见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但每每回想起在青海度过的那些岁月,内心总有一种特殊的触动。正如他常常感慨的那样:"走遍千山万水,唯有青海最美。"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饱含了他对青海深沉的情感。 尹克升与青海结缘,要追溯到1954年。青海省坐落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域辽阔,跨越722300平方公里,行政区划涵盖两市六州,其省会西宁更是区域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区域内地势总体呈现西高东低、南北起伏的格局,山地与平原交织,形成独特的高原大陆性气候。青海湖以其高海拔、咸水湖的地位闻名遐迩,成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典范,也为当地旅游产业注入生机。数千年前,古人便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从商周时期的“西戎氏羌地”到汉武帝时期设立临羌、破羌县,再到唐代归属吐蕃,历史长河中青海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迹。1929年正式设省后,青海不仅成为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还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区域。区域内拥有众多乳品生产基地,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素有“中国藏羊之府”与“世界牦牛之都”的美誉。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纵横交织,造就了以昆仑文化为核心、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独特景观。那一年,怀揣着建设国家的理想,他毅然决然地跟随着柴达木盆地勘探大军,来到了这片广袤而艰苦的土地。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青海省西北的重要区域,其大部分面积隶属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该盆地横跨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和祁连山脉之间,海拔居高,是我国四大盆地中地势最高的一处。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其素有“聚宝盆”之称,储量领先的原盐、钾、镁、锂、锶以及石棉和芒硝等矿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雄厚支撑。至2018年,区域内河流逾百条,地下水年补给量达到42.44亿立方米,为生产和生态保育奠定了水利基础。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截至2015年统计,共有96种动物,其中国家一级和二级重点保护物种超过30种,显示出独特生态系统的宝贵价值。在农业方面,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枸杞、藜麦、饲草等作物得以大面积种植,不仅满足地方需求,更推动了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最大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在此落户,各项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不断完善,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探索新路。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9月,首次发现的黏土型锂矿为该地区增添了新的战略资源,预示着未来在新能源领域可能发挥更大作用。从此,他便与青海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青海工作的40多年间,尹克升的足迹遍布高原各地。无论是在地质勘探的第一线,还是在省委副书记、书记的领导岗位上,他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青海的建设事业贡献着力量。 尹克升对青海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溢于言表。他曾经说过,自己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就是献给青海这片土地的那些年。这片艰苦的高原,养育了他,也塑造了他。尹克升常说,青海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刻在了他的心坎上。 离开青海后,尹克升也时常关注着青海的发展。他坦言,青海虽然条件艰苦,但发展潜力巨大。青海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是"三江之源",有着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青海也是连接内地与西部的重要枢纽,区位优势明显。尹克升认为,只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一定能让青海这块宝地大放异彩。 尹克升也十分关注青海的生态保护工作。他深知,青海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一直倡导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 此外,尹克升对青海的民生问题也始终牵挂在心。在担任省委书记期间,他多次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生活状况,推动教育、医疗、社保等各项民生事业的发展。他常说,青海的发展最终要体现在改善民生、增进福祉上,要让高原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1985年,时任青海省委常委兼副省长的尹克升被提拔为省委书记,主政高原大省青海。
诗意生活雅韵浓
2025-04-01 18:52:55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