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愚弄了整个美国!”1902年,一个叫做乔治·赫尔的老人说出这句遗言之后,含笑九泉。 在爱荷华州一家昏暗的小酒馆里,乔治·赫尔端着杯酒,眯着眼听传教士唾沫横飞地讲《圣经》里的巨人,他冷笑一声,心里冒出一个念头:我给你整个真的出来! 传教士正讲到《创世纪》里“地上曾有巨人”的段落,语气坚定得像在法庭上作证。乔治·赫尔却不耐烦地抖了抖腿,扔下酒杯,嘀咕了一句:“信你个鬼。”可就在那一刻,他眼珠一转,一个大胆到离谱的想法在他脑子里生了根——如果真搞出个“巨人”,这帮虔诚的家伙会是什么表情? 乔治·赫尔不是什么大人物。他是个雪茄厂老板,生意做得不错,但也就是个普通商人,家里没啥显赫背景,顶多算个有点小聪明的中年汉子。 可他有个毛病,脾气怪得很,尤其讨厌别人跟他提上帝。那天跟传教士吵了一架后,他越想越气,心说:你们不是信巨人吗?我偏要造一个,看看你们是信《圣经》还是信我的手艺! 乔治没急着动手。他先回了家,坐在自家的木椅上,盯着炉火琢磨。这事儿不能瞎干,得有个由头。他灵机一动,想起刚被刺杀的林肯总统——这可是个全民偶像。于是,他跑到爱荷华州街头巷尾放出风声,说要给林肯塑个雕像纪念。 果然这话一出,乡亲们热情高涨,没几天就凑齐了五吨重的石膏。乔治看着堆在院子里的白花花石膏,嘴角一扬,心想:林肯?谁管他,我要的是我的“大巨人”。 他偷偷把石膏运到芝加哥,找了个靠得住的大理石商朋友,还拉来几个身材结实的模特当参照。整整一年,工棚里叮叮当当,石膏粉飘得满屋都是。 乔治时不时过去盯着,嘴里叼着雪茄,指手画脚:“胳膊再粗点,脸上的笑再诡异点!”为了逼真,他还不惜下血本,用硫酸刷表面做旧,甚至拿针在上面扎出毛孔。 可这巨人怎么亮相呢?乔治早有打算。他找了个远亲纽维尔,住在纽约州卡迪夫小镇。这地方挑得妙,附近常出土化石,村民们对古怪东西见怪不怪。他让纽维尔把“巨人”埋进自家农场,等时机成熟再挖出来。 埋的时候正赶上月黑风高,乔治亲自盯着,压低嗓子叮嘱:“埋深点,别露馅。”纽维尔满头大汗,边铲土边嘀咕:“这要是被抓到,我可不背锅。” 1868年10月16日,戏正式开场。纽维尔雇了两个工人——吉迪恩·埃蒙斯和亨利·尼科尔斯——假装挖井。没挖几铲,铁锹就“咚”地撞上了硬物。吉迪恩愣了愣,喊道:“这啥啊?”两人扒开土一看,一个巨大的“人形”躺在泥里,脸色苍白,像睡了几千年。 消息传得比风还快,小镇炸了锅。村民们扛着锄头跑来看热闹,有人惊呼:“这是印第安老祖宗吧?”还有人笃定:“肯定是《圣经》里的巨人!” 乔治躲在幕后偷笑,纽维尔则装出一脸无辜,叹气说:“这东西怪吓人的,要不回填了吧?”村民哪肯放手,七嘴八舌劝他留着,说不定值大钱。纽维尔“勉为其难”地点头,回头找乔治搭了个帐篷,把“巨人”围起来,门票定了个狠价:每人50美分。 即便这样,来看的人还是挤破头,一周就有2500人涌进卡迪夫,报纸也跟疯了似的连篇报道:“巨人现世,美国历史新篇章!” 专家们坐不住了。地质学家跑来一看,皱眉说:“这不是化石,是雕像。”乔治早有准备,反正他也没说这是真尸,索性顺水推舟:“那就是古代艺术品呗。”这招糊弄住了不少人,连个科学讲师都猜测可能是法国耶稣会士几百年前留下的作品。 眼看风头正劲,乔治和纽维尔乐开了花。可就在这时,麻烦来了——有人开始怀疑这“奇迹”太巧了。 质疑声刚起,乔治还没来得及收手,一个更大的玩家入场了——马戏团大亨巴纳姆。这家伙嗅觉灵敏,看中了“卡迪夫巨人”的噱头,出价三万美金要买。乔治和纽维尔眼珠一转,赶紧卖了四分之三股份,心想:专家都看出猫腻了,赶紧脱手才是王道。 可巴纳姆不愧是营销鬼才,没买到真货,他干脆自己仿造了个“巨人”,在纽约大张旗鼓展览,还放话:“这才是正宗卡迪夫巨人!”结果,两个“巨人”南北呼应,观众愣是分不清哪个真哪个假。 1870年初,风向变了。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联手打假,证明这不过是石膏制品,连做旧的硫酸味都散不尽。乔治见势不妙,索性撕下面具,在报纸上大摇大摆承认:“对,这就是我造的,愚弄你们这帮傻子!” 全美哗然,有人气得跺脚,有人笑得捶桌,还有人不死心,坚称“巨人”是真的。乔治赚了整整两万美金,揣着钱回了家,留下一地鸡毛。 1902年,乔治·赫尔躺在病床上,吐出最后一口气前,他咧嘴一笑:“我愚弄了整个美国。”他没说错,这场骗局从爱荷华的酒馆吵架,到卡迪夫的万人空巷,再到巴纳姆的马戏团舞台,串起了19世纪美国人对信仰、科学和金钱的狂热追逐。 如今,“卡迪夫巨人”还躺在纽约的博物馆里,成了个冷笑话。可你知道吗?至今还有人研究它的“神秘起源”,甚至有人出书分析这块石膏怎么骗过了百万双眼睛。乔治要是泉下有知,怕是得笑醒了。
“我愚弄了整个美国!”1902年,一个叫做乔治·赫尔的老人说出这句遗言之后,含笑
我心凛雨
2025-03-31 16:33:52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