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刘厥兰奉命去炸鬼子碉堡,没想到一时着急把炸药包放错了地方,轰隆一声巨

我心凛雨 2025-04-01 12:13:09

1941年,刘厥兰奉命去炸鬼子碉堡,没想到一时着急把炸药包放错了地方,轰隆一声巨响后,碉堡虽然完好无损,但是大家却乐得合不拢嘴! 1941年的一个寒夜,徐家楼据点的碉堡灯火通明,日军端着枪,得意地俯瞰着山下的八路军,谁也没想到,一个煤矿小子会用一包炸药,彻底翻转这场生死较量。 那晚,山东鲁中的山风裹着刺骨的寒意,吹过徐家楼据点外的灌木丛。刘厥兰蜷着身子,瘦得像根干柴的手紧紧攥着一个沉甸甸的炸药包,额头上满是冷汗。他抬头瞅了一眼远处那座碉堡,石墙厚实得像座小山,顶上的射击口里隐约露出枪管,黑洞洞地盯着山下。 他心里清楚,这玩意儿不好对付,可再难,也得干! “厥兰,你行不行?”身后,王凤麟压低嗓子问,声音里带着几分急切。这位副团长是个硬汉,1935年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过爆破工程,回来后带着山东纵队二团的爆破班打过不少硬仗。 他一眼就看中了刘厥兰——这小子平时蔫了吧唧,走路都像没睡醒,可一上战场,那股子拼命劲儿连老兵都服气。 刘厥兰没吭声,只是咧嘴笑了笑,露出一口不太齐整的牙。他小时候家里穷,十几岁就下煤矿干活,埋炸药、点炮仗的手艺就是在煤灰里练出来的。后来日军来了,他眼睁睁看着村里人被枪挑、被火烧,那股恨意像火一样烧得他睡不着觉。 八路军一招兵,他二话不说就扛着铺盖卷来了。 今晚的任务不简单。徐家楼据点是鲁中日军的一个钉子,碉堡居高临下,周围还有一圈石砌围墙,枪眼密得像马蜂窝。八路军武器差、火力弱,正面硬攻就是送死。王凤麟盯着地图琢磨半天,拍板决定:用炸药包搞定碉堡,再趁乱冲进去。 可这碉堡太硬,寻常的“内炸”——凿洞塞炸药再引爆——太冒险,几个爆破手刚靠近围墙就被打成了筛子。 “从侧面绕过去,围墙和碉堡之间有个凹槽,把炸药塞那儿!”王凤麟指着远处,手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刘厥兰点点头,拎起炸药包就猫着腰跑了出去。夜色浓得像墨,他只能凭感觉摸索,脚下的碎石硌得生疼。 身后,战士们端着枪掩护,枪声零星响起,日军的探照灯扫来扫去,像饿狼的眼睛。 终于到了围墙边,刘厥兰喘着粗气,借着微弱的月光找那个凹槽。可黑灯瞎火的,他转了两圈愣是没找着,眼看着导火索的火花嗤嗤往前窜,他急得满头大汗。 怎么办?引线烧完了不放稳当,自己也得搭进去!情急之下,他一咬牙,把炸药包往墙根底下一塞,点火就跑。 “轰隆!”爆炸声震得山谷嗡嗡作响,烟尘冲天,碎石四溅。王凤麟瞪大眼睛,盯着远处,心里默念:炸塌了没?可等烟雾散尽,他傻眼了——碉堡还立在那儿,纹丝不动!倒是旁边的围墙炸开了一个大豁口,像被谁狠狠咬了一口。 他气得差点跳起来,指着跑回来的刘厥兰吼:“你炸的啥玩意儿?我让你炸碉堡,你炸墙干啥?” 刘厥兰低着头,黑脸涨得通红,嘴里嘀咕:“我……我没找着凹槽,怕炸药浪费了……”他心里也窝火,兄弟们一个个倒下,他却连个碉堡都没搞定,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可就在这时,碉堡里的枪声突然停了。王凤麟一愣,挥手喊道:“冲进去看看!” 战士们端着枪,小心翼翼地翻过炸开的豁口,冲进碉堡。结果一进去,全乐了——日军横七竖八地躺了一地,有的抱着头哼哼,有的抓着枪站都站不稳,显然是被爆炸的冲击震懵了。原来,刘厥兰这“失误”的一炸,炸药包的威力全集中在围墙根,震波顺着墙体传进碉堡,把里面的鬼子震得七荤八素,连还手的力气都没了。 不费一枪一弹,徐家楼据点就这么拿下了。战斗结束后,王凤麟拍着刘厥兰的肩膀,哈哈大笑:“你小子,歪打正着立了大功!”刘厥兰挠挠头,嘿嘿一笑,心里却暗暗发誓:下回得瞄准了再炸。 这场仗打完,王凤麟和刘厥兰琢磨出一个新招儿:炸药放对了地方,“外炸”比“内炸”还管用,既省事又安全。从此,爆破班再也不用扛着锤子凿子冒险凿洞了。这法子后来在鲁中传开,成了八路军攻碉堡的“独门绝技”,也让刘厥兰的名字在山东抗日战场上越来越响。 夜深了,徐家楼的碉堡安静下来,只剩风吹过废墟的低鸣。刘厥兰坐在一块石头上,望着满天星斗,心里多了几分踏实。那一包炸药,不仅炸开了敌人的防线,也炸出了抗战路上的新希望。 历史上,八路军在鲁中抗战中确实常以爆破战术对抗日军碉堡。据统计,仅1941年,山东抗日根据地就拔除了日军数十个据点,爆破战法在其中功不可没。 这种战术的灵活运用,不仅体现了战士们的智慧,也成为抗战胜利的重要底色。

0 阅读:0
我心凛雨

我心凛雨

一腔热血 骨子里带着点隐隐的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