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罗炳辉带领第五支队成功伏击日军,然而在打扫战场时,罗炳辉却突然猛地大喊一声“快卧倒”,随后竟还一把将站立在一旁的方毅给推开一丈远,而他自己则滚到了另一边。 来安城外,经过一夜激战,罗炳辉率领的新四军第五支队刚刚取得了对日军的重大胜利。这是1939年9月的一个清晨,战士们正在打扫战场,收集战利品。 罗炳辉站在一处断墙边,仔细查看着缴获的日军武器。他身材高大,眼神锐利,身上的军装因连夜作战而显得有些凌乱。方毅,他的副官,正在几步外统计伤亡情况。周围,十几名战士忙碌着搬运弹药箱和清点物资。 "师长,我们这次共击毙日军87人,伪军120余人,缴获轻机枪10挺,步枪230余支,手榴弹300多枚..."方毅正在汇报战果,却见罗炳辉的表情突然变得异常警觉。 罗炳辉猛然转头,目光锁定远处一处微微晃动的灌木丛。没有任何预警,他突然大喊一声:"快卧倒!"同时一个箭步上前,将方毅猛地推开一丈多远。方毅还没反应过来,便看到罗炳辉自己也迅速向另一侧翻滚躲避。 几乎就在同一瞬间,"啪"的一声脆响,一颗子弹击中了罗炳辉刚才站立的位置,打碎了地上的砖块。 "有敌人!东北方向!"罗炳辉边喊边迅速抽出佩枪,向灌木丛方向连开三枪。其他战士立刻警觉起来,纷纷卧倒寻找掩体。 方毅惊魂未定,刚要起身,罗炳辉又喝道:"别动!"接着,他眯起眼睛,举起手中的左轮手枪,屏住呼吸,瞄准了远处那片异常的灌木丛。 "砰!"一声枪响,远处的灌木丛中传来一声惨叫。 "去看看!"罗炳辉命令道。几名战士迅速包抄过去,不一会儿,拖回一名身穿便装的日本军人,此人胸口中弹,已经气绝。 "是个日军狙击手,"一名战士报告道,"他藏得真够隐蔽的,连我们打扫战场都没发现。" 方毅走到罗炳辉身边,惊讶地问:"师长,您是怎么发现他的?" 罗炳辉收起手枪,平静地说:"刚才阳光照在他的狙击镜上,反光了一下。这是老把戏了,我在滇军当兵时就学过如何避免这种错误。" 这让方毅想起之前听过的传闻——罗炳辉曾在滇军炮兵队服役时,每天用近10公斤重的轻机枪练习立姿瞄准,为提高命中率还故意增加难度,要么在枪口挂枪,要么绑上数枚手榴弹。 "多亏师长反应快,"方毅后怕地说,"不然我今天就交代在这里了。" 罗炳辉拍拍方毅的肩膀:"这是战场,永远不能放松警惕。去年我在来安战役时就发现,日军特别喜欢派狙击手残留战场,专门伏击我们的指挥官。"他转向其他战士,"继续搜索周围,确保没有其他敌人潜伏!" 战场上的枪声刚刚平息,方毅望着罗炳辉的背影,眼中满是敬佩。这位刚刚救了他一命的师长,有着怎样不凡的经历? 罗炳辉并非天生的神枪手。1915年,出生于云南彝良的罗炳辉参加了滇军,在云南抚镇守使的炮兵队当兵。初到军营的他,面对枪械时还显得生涩。然而,他对射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用近10公斤重的轻机枪练习立姿瞄准。为了提高命中率,他会故意增加练习难度,有时在枪口下挂枪,有时绑上数枚手榴弹。就是这种超乎常人的刻苦,最终让他练就了一手百步穿杨的好枪法。 "师长的枪法真是名不虚传,"战士小张对方毅说,"听老兵讲,有一次师长一枪打穿了两个日本兵的喉咙,又打中第三个矮个子日本兵的头部,最后还射进第四个日本兵的胳膊。" 方毅点点头:"不只是枪法准,师长的战术也独具一格。他自创的'梅花桩战术'让日军吃尽了苦头。" 这种战术与传统的武术梅花拳相似,没有固定套路,而是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当敌人进入阵地,部队可以从三个方向对敌开火,让敌人首尾不能相顾。罗炳辉经常在作战间隙,专门给班以上、团以下干部开小灶,教授这种战术与射击技能。 罗炳辉的成长道路极为不易。1929年11月15日,他在江西吉安与地下组织人员结识后,毅然参加了吉安起义,加入红色阵营。从此,他在革命战争中不断成长,先后担任红12军军长,后来又在抗日战争中担任新四军第5支队司令员。 1939年7月1日,新四军第5支队在安徽定远县藕塘地区正式成立,罗炳辉任司令员,周骏鸣任副司令员,郭述申任政治委员。罗炳辉带领这支队伍通过日伪严密的封锁线,到达津浦铁路以东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 "听说师长对训练要求特别严格,"方毅对小张说。 小张点头:"是啊,我曾见过师长训练机关干部。有次早操,他让大家跨过一条两米多宽的水沟,有些新参军的学生兵不敢跳,结果掉进了沟里。师长生气地说'胆子这么小怎么打鬼子',然后亲自示范。还有一次,两个排长听课时打瞌睡,师长让他们爬到树上去听课,说'机关干部同样需要具备一往无前,敢打必胜的勇气,否则,就不配当新四军'。" 罗炳辉常说:"平时训练太过宽容,战士就要付出血的代价。"但与旧军队的体罚不同,他有着自己的教育方式。
由于29军一见日军就痛下杀手,仗打了好久一个活口都没有,宋哲元发话:抓一个活的奖
【1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