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一定要记住:想要真正改变自己,就要下决心勇敢去创业!所有白手起家的富豪,原始资本并非存款余额的数字,而是豁得出去的胆量和死磕到底的狠劲。 很多人觉得创业风险巨大,打工才安稳。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在阶层固化加速的当下,月薪 5000 的 “安全” 实则比摆地摊的 “风险” 更致命。那些还在纠结 “创业九死一生” 的观望者,总用 “等攒够本钱再说” 自我安慰。可如今 95 后创业者已经用众筹模式启动第三个项目;当你嘲笑直播带货不体面时,一线城市的创业青年靠跨境电商开上了保时捷。改变命运的机会,从来不在人力资源市场的价目表上。 有人认为打工稳定,可真的稳定吗?现代企业将 “螺丝钉化生存” 发挥到极致。老板用 KPI 考核把员工驯化成执行工具,用考勤制度限制思维边界,还用 35 岁红线完成价值榨取后的自然淘汰。那些月入过万的白领看似风光,实则连病假都不敢多请两天,房贷车贷像沉重的枷锁越勒越紧。一项田野调查显示,在 35 岁遭遇裁员潮的人群中,有 60% 背着 30 年房贷的中年人瞬间陷入债务深渊。而行业周期波动时,教培、地产行业耗尽青春的职场精英,转行时连送外卖都竞争不过年轻人。 或许有人会说,创业成功概率低,打工好歹有稳定收入。真正的风险计算应看 20 年周期。打工是注定贬值的固定资产,创业是可能爆发的潜力股。就像深圳华强北,不少电子元器件老板从摆地摊起步,最初资金不过 2-3 万,如今却事业有成;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年轻创业老板们,很多靠借来的 5000 元租下第一个档口,进而闯出一片天。 再看打工者与创业者的人际网络,完全不在一个层面。那些躲在城中村出租屋里点外卖刷短视频的年轻人,人际网络是外卖员、便利店收银员和老家亲戚、厂里的工友;而在创业咖啡馆谈供应链、聊股权架构的创业精英,接触的是投资人、渠道商和行业大咖。看似这是一种差距,实则是生存结构的客观规律。当你在烧烤摊吹牛时,别人在创投路演会交换商业名片;当你沉迷游戏段位时,别人在研究直播电商的流量算法。每个能带你突破认知天花板的贵人,都藏在创业项目的实战沙场里。 有人觉得打工也能积累经验。但创业过程中积累的行业认知、管理经验和失败教训,会形成终身受益的复合型能力,这是打工难以比拟的。一个送外卖的小哥每小时创造 30 元价值,而高级律师的咨询费标价 2000 元 / 小时,创业者的时间价值更能呈指数级裂变。比如开发出一款爆款 APP,睡觉时都有用户自动充值;建立起区域代理网络,休假期间渠道商仍在帮你开拓市场。这种 “睡后收入”,在打工模式中永远无法实现。 那些在老家上班、啃老和摆烂的青年,基本穷得叮当响,手上存款顶多 3000-5000 元,下班后不是打牌就是玩游戏,不仅没车没房,有的甚至连老婆都没有。如果这类人群再不抓紧改变,到头来一场空。 看似创业充满不确定性,打工按部就班更可靠。但从长远来看,创业才是突破阶层限制的途径。打工者创造的价值,有 60%-80% 被资本方以剩余价值形式抽走,而创业者却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勇敢走出舒适区,去创业吧!
不得不说,浙大人确实有思想,不唯上,不唯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虽然不一定能改变结
【9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