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数据统计,每年有470万匹马被屠宰,可在中国却几乎看不到有人吃马肉,后来才知道

熹然说历史 2025-04-01 21:22:48

据数据统计,每年有470万匹马被屠宰,可在中国却几乎看不到有人吃马肉,后来才知道,马这种动物,在中国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我站在巴黎小巷的一家老字号餐厅前,菜单上那个醒目的"Viande de Cheval"(马肉)让我愣了半晌。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从未在国内餐厅见过这道菜。店主热情地向我推荐:"这是我们的招牌菜,用上好的马肉配三种香料,保证让您回味无穷!" 这次偶然的发现引发了我的好奇。回国后,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数据:全球每年有约470万匹马被屠宰,马肉产量高达73.7万吨。自1961年以来,马肉生产一直在稳步增长,到2010年比1961年增长了31.2%,这反映了国际市场对马肉的持续旺盛需求。 我开始探索全球马肉消费的地图。法国可能是最著名的马肉消费国。上个世纪,法国社会曾掀起一股吃马肉的热潮,许多地方将其视为传统习惯。到了1911年,法国国内马肉消耗量已经大到无法自给自足,不得不从其他国家进口。 穿越亚欧大陆,哈萨克斯坦也是马肉消费大国。在广袤的草原上,马肉已成为他们饮食文化的核心。他们精通马肉处理之道,将不同部位分开,采用多样化的烹饪手法。有的制成干制品,有的用作填料。据统计,仅2020年一年,哈萨克斯坦就生产了14.3万吨马肉。在哈萨克斯坦家庭聚餐上,几乎所有菜肴都以马肉为主料。 再往东,日本的马肉文化同样令人惊叹。日本有400多年食用马肉的历史,特别是熊本州,每天消耗的马肉超过100公斤。更特别的是,他们甚至喜欢生食马肉,这种被称为"樱肉"的料理在日本颇受欢迎。一盘精心制作的马肉在高档餐厅可以成为价格不菲的招牌菜,有时甚至高达一千多元。 这些发现让我不禁思考:为何马肉在世界多国受到追捧,在中国餐桌上却几乎销声匿迹?这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藏着复杂的历史与文化因素。 从营养学角度看,马肉其实是优质蛋白质来源。它富含铁元素,脂肪质量甚至优于牛肉、羊肉和猪肉等常见肉类。食用马肉有助于预防血管硬化,滋补气血,甚至增强免疫力。这样一种营养价值如此高的肉类,为何在中国难觅踪影? 有趣的是,中国新疆伊犁地区的居民仍保持着食用马肉的传统。在秋末冬初时,他们会宰杀马匹并制作成腌肉以度过漫长的冬季。更令人意外的是,中国实际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马肉加工国,只是大部分产品都出口到了国外。 翻开中国历史的画卷,马的身影贯穿始终。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北方游牧民族开始驯化野马,将这种奔放的生灵变成人类忠诚的伙伴。一旦成为家畜,马就承担起运输食物、提供交通等重要使命,成为古代社会运转的关键齿轮。 在西安博物馆,我曾驻足于一尊铜马前。导游讲述道:"古代拥有马的数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因拥有众多战马而屡战屡胜。"确实,在古代战场上,一支强大的骑兵常常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马的珍贵在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中得到明确体现。自春秋时期开始,就有"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驾三,士驾二,庶人驾一"的规定。马车数量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超过规定数量被视为大不敬。这种制度深刻影响了中国人对马的认知——马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社会阶级的标志。 养马的成本也令人咋舌。据史料记载,一匹战马每天需要消耗超过25斤的饲料。宋朝时期,养四千匹战马的花费超过四十万——这在当时是一笔惊人的开支。普通百姓别说吃马肉,能见到马就已经是一种荣幸了。 中国文化对马的推崇体现在语言中。"老马识途"赞美马的智慧记忆力;"马到成功"象征好运与成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则是对人才发掘的经典比喻。苏轼在《赤壁赋》中引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之情。"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的说法,更是将马的地位提升到了神话层面。 中医典籍对马肉的记载也影响了国人的饮食习惯。《本草纲目》中写道:"食马肉中毒者,饮芦菔汁,食杏仁可解。"《食疗本草》则警告:"马肉不可与仓米同食,必卒得恶疾,十有九死。"这些说法代代相传,让人们对马肉望而生畏。 当然,从现代角度看,这些警告主要源于当时的卫生条件和保存技术限制。古人食用的往往是病死或自然死亡的马匹,在未经充分处理的情况下,确实容易引发健康问题。而马肉与存放已久的粮仓大米一起食用,因双方都可能含有细菌,确实增加了食物中毒风险。 今天,马的角色已从劳动力和战争工具转变为休闲伴侣。赛马运动成为贵族娱乐,骑马成为时尚休闲活动。但中国人与马之间那份特殊情感依然存在。在众多中国人心中,马不只是一种可食用的动物,而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载体、精神的象征。

0 阅读: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