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白拿我做的辣酱,却用来抢我的客人,还有良心吗?”“陶姐,你别开餐馆了,以后

戴梦维沐沐 2025-04-01 22:44:32

“你们白拿我做的辣酱,却用来抢我的客人,还有良心吗?”“陶姐,你别开餐馆了,以后大伙都跟你买辣酱行不。”老干妈的创始人陶华碧中年丧夫,为了养活嗷嗷待哺的两个儿子,决定开一家餐馆,靠着捡来的的砖头和石棉瓦,陶碧华在贵阳市的一条街边开了家小饭店,卖米豆腐。 2020年,一位75岁的老太太坐在直播镜头前,满怀期待地向镜头那头的年轻人介绍她的辣酱。透过屏幕,我们看到了那张熟悉的面庞——红底金边照片上的陶华碧,中国家喻户晓的"老干妈"。然而直播三天,销售额仅80万,远不及预期。谁能想到,这位如今身价数十亿的辣酱女王,当年也曾在生活的低谷中苦苦挣扎。 那是在1989年,42岁的陶华碧刚刚送走了患肺病的丈夫,肩上扛起了养育两个年幼儿子的重担。眼泪还未干透,她就必须思考如何维持这个家。在此之前,为救重病的丈夫,她曾南下广州打工,靠啃馒头省下每一分钱,却最终未能留住丈夫的生命。 "我不能让孩子饿肚子。"带着这样的信念,1986年,陶华碧在贵阳市南明区街头,用捡来的半截砖、油毛毡和石棉瓦搭起了一个简陋的小餐馆,取名"实惠饭店"。饭店虽小,只容得下两张小桌,但她专卖的凉粉和冷面却因为价格实惠、味道可口赢得了不少回头客。 为了节省成本,陶华碧自制辣椒酱给客人拌凉粉,这一无心之举却成为了命运的转折点。她的辣椒酱味道独特,渐渐地,有客人开始专门购买她的辣酱带回家。更有趣的是,一位贫困学生因为常吃她的凉粉,叫她"干妈",久而久之,附近的店主和学生都称她为"老干妈"。 一天中午,卖完辣椒酱的陶华碧关上店门,在附近串门转悠。令她吃惊的是,每家饭店生意都异常红火,而共同点是——都在使用她的辣椒酱!这一发现让她瞬间醒悟:"你们白拿我做的辣酱,却用来抢我的客人,还有良心吗?" 从那以后,陶华碧果断改变策略:必须在她的小店消费后,才可以买辣椒酱。这一举措让附近的饭店生意惨淡,几个关系不错的饭店老板找上门来:"陶姐,你别开餐馆了,以后大伙都跟你买辣酱行不。" 这句话点醒了陶华碧。1996年8月,49岁的她借用南明区云关村委会的两间房子,用自己的积蓄招了40个工人,正式生产辣酱,品牌名就叫"老干妈"。 起步并不容易。为找到合适的玻璃瓶装辣酱,陶华碧找到贵阳第二玻璃厂,却因用量太少被拒绝。她坚持道:"哪个小娃子一生下来就那么大个?谁不是慢慢长大的?今天你要是不给我做瓶子,老干妈我就不走喽!"就这样,她在厂长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最终争取到了合作机会。 玻璃瓶有了,销量却不如预期。陶华碧只好亲自背上辣酱,走街串巷推销。经过不懈努力,1997年8月,"贵阳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公司员工增加到了200多人,一个辣酱帝国的雏形已然形成。 走进任何一家超市,你都能在调味品区看到那张标志性的红底金边照片——一位表情严肃的中年妇女。这就是陶华碧,她将自己49岁时的照片印在每一瓶老干妈上。这并非炫耀或营销,而是她朴实无华的责任感:"如果辣酱真的出了什么问题,无论谁都能通过照片找到我。"这份责任感贯穿了老干妈品牌的整个发展历程。 在商业利益的诱惑面前,陶华碧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2001年,一批两万多个玻璃瓶因质量问题出现漏油。员工建议将召回的辣椒酱换新瓶继续销售,陶华碧却坚决拒绝,命令销毁所有问题产品。 随着老干妈声名鹊起,不少融资公司找上门来劝说上市,但陶华碧态度鲜明:"上市是欺骗人家的钱,有钱你就拿,把钱圈了,喊他来入股,到时候把钱吸走了,我来还债,我才不干呢。"她坚持"四不"经营理念:不上市、不贷款、不融资、不参股,这种朴素的商业观后来被证明是老干妈长盛不衰的关键。 然而,辣酱江湖从不平静。随着老干妈的走红,假冒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多达六十几种仿冒品一度让老干妈走到生死存亡的边缘。最令人愤慨的是湖南华越食品公司,他们趁陶华碧申请商标被驳回之际,抢先注册了"老干妈"商标。面对这一无耻行径,陶华碧霸气回应:"我是货真价实的老干妈,他们是崴货,我还怕他个崴货不成?"就这样,她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商标诉讼。直到2003年5月,在两位贵人的帮助下,陶华碧终于获得了国家商标局的注册证书,这一案例后来被列为北京高院知识产权十年经典案例。 守住商标后,老干妈迎来了辉煌发展期。1998-2013年间,销量达到惊人的6亿瓶,远销20多个国家,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90%。在陶华碧的带领下,老干妈在贵州7个县建立了28万亩无公害辣椒基地,形成从田间到全球市场的完整产业链。2012年,老干妈辣椒酱甚至在美国奢侈品电商上架,限时抢购价11.95美元两瓶,约80人民币,一经推出便被抢购一空。

0 阅读:44
戴梦维沐沐

戴梦维沐沐

戴梦维沐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