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心脏地带,天安门广场附近,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它是为了纪念自1840年以来,在无数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建。这座纪念碑上,刻有一段碑文,出自毛主席之手,其文字简洁而深刻,充满历史的厚重感。 2018年9月30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人潮涌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等待着瞻仰矗立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中国烈士纪念日,一位来自南方的年轻人第一次站在这座高达37.94米的巍峨丰碑前,仰望着碑身正面那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这八个大字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那是在1949年9月30日下午6点,北京的天色已渐渐暗下来,但天安门广场上却灯火通明。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们,齐聚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奠基仪式。这个仪式非同寻常,只见毛泽东两手分贴裤缝,呈立正姿势,用他那特有的湖南声调,喊出了符合步兵操典要求的口令:"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全体代表们行动一致,表情肃穆凝重。 悲壮高亢的《义勇军进行曲》在广场上空回荡,周恩来代表主席团致辞。接着,毛泽东走上前来,亲自宣读了由他撰写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碑文荡气回肠、气势恢宏,写出了对人民英雄的无比怀念与崇敬,让许多参会者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这段碑文所覆盖的历史跨度,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一步步走向苦难深渊。纪念碑的八个浮雕,就是对这段历史的生动诠释:从焚烧鸦片、武昌起义到"五四"运动、南昌起义,再到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一幅百年革命的画卷徐徐展开。 1958年5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50万各界代表和人民群众齐聚于此,共同见证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落成仪式。当彭真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披在纪念碑上的红色帷幕徐徐落下,这座历经9年心血铸就的丰碑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 让我们回到一场选址之争。建碑地点在哪里?这在当年的政协委员中引起了热烈讨论。有人提议建在北京东单广场,因为那里是商业中心,人流量大;有人建议建在西郊八宝山,可以与革命烈士纪念馆相呼应;还有人主张建在天安门广场,认为这里是首都最大的广场,也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争论不休之际,周恩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天安门广场是'五四'运动诞生发源地,这里还是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敬仰的地方,所以人民英雄纪念碑应该建在天安门广场。"这番话打动了大多数人,纪念碑的地点最终确定在天安门广场中央。 但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不合常规的决定——纪念碑的朝向。传统上,中国的建筑多是坐北朝南,包括天安门城楼。然而,纪念碑如果按此传统设计,则毛主席题写的八个大字会在碑的南面。而大多数人从东西长安街进入广场,第一眼看到的却是碑的北面,需要绕行才能看到碑文。这个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争论,一方坚持传统,一方主张创新。 1954年底,周恩来在听取两种意见后,做出了一个打破常规的决定:纪念碑北面为碑的正面。他对那些不赞成的专家们解释道:"既然我们树纪念碑是为了纪念死者,鼓舞生者,那么我们让人们第一眼就看到纪念碑的正面,那是十分重要的。大家走进天安门广场,第一眼就能看到碑的正面,看到毛主席的八个题字,这就是纪念碑最为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因为朝向影响纪念碑的作用。"周恩来的这番话,体现了他务实的思考方式。 纪念碑的设计方案更是精益求精。1949年10月,北京市向全国征集设计方案,截至1951年底共收到180多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提出了关键性建议,认为纪念碑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个标志性建筑,要保证造型概括简洁、质朴庄严,并且与天安门形成呼应。最终确定的方案将纪念碑分为台座、须弥座和碑身三部分,总高37.94米,比对面的天安门高出4.24米。 工程中最为关键的是碑心石的选择。经过全国范围内的征集和考察,最终选定了采自青岛浮山大金顶的一块花岗岩石料。这块巨石从山上炸下来后,经过三次加工,最终减到94吨,才得以运往北京。运输过程中,工人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用滚木运输,短短15公里的路程就走了一个多月。
在中国的心脏地带,天安门广场附近,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它是为了纪念自1840
戴梦维沐沐
2025-04-25 18:23:44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