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革命胜利前夜,中原大学在豫西宝丰革命根据地挂牌成立。这所特殊大学存续仅仅五六年(1945—1953),却与当时河南唯一的综合大学河南大学产生多重瓜葛与关涉,坊间有观点认为中原大学深度影响、改变了河南大学的发展和命运,但是河南大学发布的《河南大学校史》对两者关系却语焉不详。 由文献看,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中原大学与河南大学的关联是特定历史条件下高等教育资源按照新游戏规则和话事人的需要,融合、碰撞、重构的典型案例之一。两校在1948-1953年间,发生了校址共享、师资整合、学生流动、院系调整等多个层面的互动,产生了空间关联、人员关联、制度关联等历史景象与语境。 1948年7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在豫西宝丰县创建中原大学时,河南大学因战乱处于动荡状态,部分师生已离散。中原大学利用战时教育空白,迅速建立革命干部培训体系。1949年6月中原大学迁至开封后,入驻河南大学明伦街校园。两校在同一物理空间并存达半年以上,形成特殊的"校中校"格局。这一时期,河南大学原图书馆、教学楼等设施被中原大学统筹使用。 1950年后,随着河南大学被逐步改造,其校舍和教学设备被系统性划归中原大学及其衍生院校(如华中师范学院),完成空间资源的革命化重组。 两校之间,存在师资与学生的双向流动。至少32名河南大学教师转入中原大学任教,比较著名的包括嵇文甫(原河南大学文学院长)→ 中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王毅斋→ 中原大学财经学院教授,罗绳武→ 中原大学政治教研室主任。 中原大学通过"留用+新派"模式,将河南大学旧知识分子与解放区干部混编,形成新型教学团队。据统计,1949年中原大学教师中38%来自河南大学。 学生群体也产生的分化与流动,约600名河南大学学生转入中原大学学习,主要集中于政治、财经等革命急需专业。这些学生后来多成为中南地区党政干部。 河南大学传统的学术教育被中原大学的"短期培训+政治教育"模式取代,体现从"学术导向"到"政治导向"的范式转变。 1949年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后,河南大学由军管会接管,中原大学实际获得对河南大学资源的调配权。两校形成"新校主导旧校"的权力格局。 1950-1951年,河南大学的医学院、农学院被剥离独立,中原大学的教育学院、财经学院则吸收其文科院系师资。 1952-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过程中,中原大学的教育学院划入华中师范学院(继承两校文科师资)。中原大学财经学院+河南大学法律系→中南财经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的中国史学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财政学学科,均可追溯至两校的师资源流。而中原大学滋养起的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等基础,则和河大无关。 中原大学、河南大学产生于特殊时期的特殊关联,本质是战争状态下高等教育资源的革命化再分配,体现"打破旧体系-建立新体系"的改造逻辑。通过人员流动,初步实现"旧知识分子改造"。这一轮次的院系调整,显著存在旧知识分子教育改造、重塑、洗牌等愿景和技术路线。两校关系演变呈现从"物理共存"到"制度替代"的完整过程,是观察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改造的微观窗口之一。 《河南大学校史》不细说两校的关涉,我的理解,一是不好定位,两校不是合作办学,不是简单地从河大分出一些人和器材开设新学校,咋评论两者的关系?二是中原大学虽血统高贵,但是基本上没有留在河大肌体里,而是全盘端去了武汉,河南大学咋讲这段故事,容易混乱自己的出身,搞不好会冲淡“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出身故事。三是两校是特殊历史节点的结构性关联,中原大学与河南大学的关系绝非简单的校际合作,空间上表现为教育设施的承接与置换,人员上形成知识分子的筛选与转化,制度上是对旧高等教育模式革命性更替的一次探索尝试。河南大学目前的校史讲述,体现了河大当局的叙事策略,至少是河大官方认为如此有利于自己利益最大化。
民主革命胜利前夜,中原大学在豫西宝丰革命根据地挂牌成立。这所特殊大学存续仅仅五六
文新聊情
2025-04-02 00:18:39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