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老楼加装电梯,正在沦为"群众斗群众"的困局。 近年来,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却频频引发邻里矛盾激化。上海某小区因电梯施工导致一楼住户墙体开裂,楼上楼下对簿公堂;北京某社区因采光补偿问题爆发肢体冲突,最终需要警方介入调解。这些看似个案的现象,暴露出当前基层治理中一个令人忧心的趋势——本应增进福祉的民生工程,正在某些地方异化为激化社会矛盾的导火索,甚至出现"挑动群众斗群众"的治理失灵。 从政策初衷看,加装电梯确属善政。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8亿,其中超4000万居住在无电梯老旧住宅。某省会城市调研显示,90%的6楼住户支持加装,而1楼反对率高达76%。这种结构性矛盾源于巨大的利益落差:对高层住户而言,电梯意味着房产升值和生活便利;对底层居民来说,却是采光受损、噪音增加和房价相对贬值的现实损失。当某地政府机械执行"三分之二业主同意即可施工"的规定时,实质是将多数人的便利建立在少数人权益受损的基础上,这种"民主暴政"埋下了持续冲突的隐患。 观察冲突案例,可见三重制度性缺陷:其一,补偿标准模糊。某市公布的指导价仅规定"适当补偿",但底层住户要求的数十万补偿与高层提出的三五万方案往往相差十倍。其二,协商机制缺失。78%的纠纷社区未建立第三方调解平台,矛盾直接下沉至邻里层面。其三,程序正义缺位。个别街道为完成考核指标,默许"突击签字""代签"等乱象。这种简单化的治理思维,本质上是通过转移矛盾来降低行政成本,让群众在相互博弈中消耗能量,最终达到"矛盾内部消化"的政治假象。 破解困局需要重构治理逻辑。重要的是,应建立差异化财政补贴制度,对底层住户实施专项补偿。数据显示,当补偿达到房价差异的70%时,反对率可下降40个百分点。实践表明,只有承认利益分化的客观性,通过制度创新构建利益平衡机制,才能避免民生工程异化为"割肉补疮"的零和游戏。 在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加装电梯工程势在必行,但如何推进考验治理智慧。将复杂的社会利益调整简化为"少数服从多数"的粗暴决策,不仅违背社会公平原则,更会侵蚀基层治理的合法性基础。好的政策不应让群众互相为敌,而应通过精细化的制度设计,让不同群体都能在社会发展中享有获得感。这既是对执政能力的检验,更是对社会文明程度的考量。当每个群体的正当权益都能得到尊重和保障时,"人民至上"才不会沦为空洞的口号。
既有老楼加装电梯,正在沦为"群众斗群众"的困局。 近年来,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作为
文新聊情
2025-04-02 08:57:42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