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6年,宋太宗多次强留小周后在宫中。为保全丈夫,小周后每次都闭目泪眼承受。

品古观今吖 2025-04-02 10:26:48

公元976年,宋太宗多次强留小周后在宫中。为保全丈夫,小周后每次都闭目泪眼承受。可有一次,小周后突然瞧见,床边有数名男子探头探脑,她惊恐万分,一把将宋太宗推到床下。

小周后的丈夫李煜,出生于七夕节,英俊秀美、才气逼人,善诗词、精书画、通音律,讨厌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李煜想远离世事,过文人雅士的生活,做一个逍遥之人,正如他所写: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18岁时,李煜由父皇做主,娶了南唐重臣周宗的长女周宪。周宪国色天香、气质高雅,与李煜志趣相投,琴瑟和鸣。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煜得到一曲残谱,即唐代著名的宫廷乐舞《霓裳羽衣曲》,此曲在安史之乱后,不幸失传。

两人如获至宝,共同将这首曲子复原,得以让《霓裳羽衣曲》重现人间。

然而,随着父亲与兄长的相继去世,皇位还是落在李煜头上,成为南唐后主,尽管他百般不情愿。

继位第4年,皇后周宪病倒,李煜朝夕相伴左右,衣不解带、药必亲尝。

周后4岁的幼子,一次在佛像前玩耍,不想琉璃灯被老鼠触碰,摔个粉碎,从此被吓得夜夜啼哭,过了一段时间,竟然夭折。

周后悲伤不已,更使病情加重,她向李煜告别,感念夫妻恩爱十年,言罢就沐浴更衣、化妆,躺在床上,静静逝去。

周后29岁早逝,令后主李煜哀痛不已,他日日以泪洗面,只几日,就瘦得脱了人形,连站立都需要人扶。

李煜作词悼念周后,对曾经的恩爱生活进行描述,读之令人唏嘘。

至此,李煜的词风大变,一改以往的香艳旖旎,转为感伤悲切。

4年后,李煜将周后的妹妹立为继室,成为南唐皇后,为了与前妻有所区分,称之为小周后。

这小周后酷似初入宫时的姐姐,令人疼爱怜惜,只是比姐姐更年轻、更活泼,这让李煜又重新鲜活起来。

他精心修建了一座美伦美奂的小亭,供二人相依相偎在此饮宴,取名为锦洞天,华丽气派,世所罕见。

李煜还费尽心思,用细金线,亲手为小周后编织了一顶凤冠,凤冠之奇巧精致,令人咋舌。

二人卿卿我我,郎情妾意,但这幸福欢乐,也只延续了6年。

公元974年夏天,宋太祖赵匡胤派大军杀来。李煜虽无心皇位,不善权谋,但他待人宽厚仁慈,将士与百姓感念其恩,愿意共进退坚守城池。

半年后,城池终于陷落,为避免生灵涂炭,李煜袒露上身,高呼万岁,率众妃、百官出城投降。

随后,作为亡国之君,李煜和小周后被送往宋朝都城汴京,过起了软禁生活。

同年冬天,宋太祖突然逝去,其弟赵光义称帝,为宋太宗。

一次,小周后与其他朝廷命妇,一起进宫,拜见皇后,却被又黑又胖的宋太宗一眼看见,惊为天人。

宋太宗将小周后强留在宫中,欲行无礼。小周后拼命反抗,差点将宋太宗的舌头咬掉。

宋太宗满口鲜血,又羞又恼,命令四五个宫女将小周后按住,方才得逞。

10多天后,小周后花容憔悴,失魂落魄,返回家中。李煜陪着笑脸问:“为何今日才出宫?”

小周后默不出声,一头栽倒在床,浑身颤抖,掩面啜泣。李煜不敢再问,低头陪坐床边。

过了良久,小周后情绪稳定,李煜再问,小周后终于放声痛哭:“亡国之后,受人羞辱,你还问什么问?”

李煜顿时明白,将头低转一边,泣血椎心,心如刀割。

之后每隔一段时间,宋太宗就会以各种借口,下旨召小周后进宫。

不去,怕违抗圣旨,招来灾祸,去,又生不如死,以致于每次进宫前,小周后都花容失色,肝肠寸断,与李煜抱头痛哭。

从宫中返回,小周后日日无语抽泣,夜夜噩梦连连,唯有李煜拥她入怀,才能安睡。

一次,小周后又入宫,闭目泪眼承受。无意中,她睁开眼突然瞧见,床边宫纬外,居然有数名男子探头探脑。

她惊恐万分,仅存的一丝自尊爆发,一把将宋太宗推到床下,自己则瑟瑟发抖,掩被躲在床角。

那几名男子,竟然是宋太宗叫来的画师,要现场写生,记录全过程,以供宋太宗闲时冥想。

任宋太宗如何威逼利诱,小周后坚决不从,气恼之下,宋太宗又叫来多名宫女按住,强幸之,以供画师描绘。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情色画之一《熙陵幸小周后图》,“熙陵”就是指宋太宗。

一日,怀中妻子痛苦的梦呓,让李煜悲从中来,遥忆过往华美岁月,对比现在百般屈辱,他含泪提笔,唰唰唰写下千古绝唱——《虞美人》。

其中脍炙人口的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刚唱罢,宋太宗已得密报,见有“故国”句,怀疑李煜有复国之念,遂赐毒酒。

李煜喝了毒酒后,浑身抽搐,前伸后仰数10次,才口鼻流血,痛苦地死在小周后怀里,时年42岁。李煜生于七夕,死于七夕。

李煜死后,小周后再不奉旨入宫,她不理云鬓、不思茶饭,整日呆立枯坐、血泪行行,十数日后便香消玉殒,追随李煜而去,时年28岁。

李煜和小周后,被共同葬在洛阳北邙山,至此,他俩终于可以长相厮守,再不会被世俗所烦,也再无任何悲苦。

0 阅读:76
品古观今吖

品古观今吖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