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毛主席带母亲去长沙湘雅医院看病,得知母亲得的是不治之症后,一家人便坐

蜀山史道道 2025-04-02 14:58:54

1919年,毛主席带母亲去长沙湘雅医院看病,得知母亲得的是不治之症后,一家人便坐船渡过湘江,在溁湾镇照相馆拍了张照片。

生活总是有它的无常,1918年,在湖南求学的毛泽东毕业后,正准备和蔡和森一起去北京组织革命工作,却得知母亲病重的消息。

毛泽东回到长沙,这时,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五四运动也在酝酿中,作为一个年轻的革命者,毛泽东自然不能置身事外。

他一边在修业小学任历史教员,每周六节课,一边忙着主持新民学会会务,组织爱国运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肩负着启蒙民众、振兴中华的重任,毛泽东的工作自然是繁忙异常。

然而,母亲的病情牵动着毛泽东的心,母亲在两个弟弟毛泽民和毛泽覃的护送下,也来到长沙就医。

尽管工作繁忙,但毛泽东还是尽力抽出时间陪同母亲就诊,四处求医问药,在二十多天里,他"亲侍汤药,未尝废离",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毛泽东照顾母亲的细致。

他亲自为母亲煎药,亲手喂母亲喝下,片刻不离母亲左右,这种孝心,不仅是对母亲的爱,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百善孝为先"的精神。

文七妹患的是淋巴腺炎,在那个医疗条件有限的年代,这是一种难以根治的病,但在毛泽东的悉心照料下,母亲的病情有了转机。

毛泽东在4月28日给七、八两位舅父的信中写道:"病状现已有转机,喉哦十愈七八,疡子尚未见效,来源本身深远,固非多日不能奏效也,"这些文言词句表达了母亲病情的细微变化:喉咙已经好了七八成,但是疮口还没见效,因为病源很深,不可能短时间就能痊愈。

对于52岁的文七妹来说,从遥远的韶山冲来到省城长沙,实在是难得的机会,这是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长沙,恰好毛泽民和毛泽覃也都在长沙,毛泽东便提议一起去拍张照片。

他们来到溁湾镇的照相馆,照片上,文七妹慈眉善目,安详和蔼,端庄大方,坐在椅子上,三个儿子分立在她两侧:26岁的毛泽东,23岁的毛泽民,14岁的毛泽覃。

这张照片不仅是毛泽东一家最早的照片,也是三兄弟唯一的合影,更重要的是,这也是文七妹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照相。

然而,命运弄人,这竟是毛泽东和母亲最后一次相聚,文七妹在长沙小住了一段时日,便由毛泽民护送回家。

10月5日,噩耗传来,文七妹去世了,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毛泽东立即放下手头的一切,带着小弟弟毛泽覃回家奔丧。

但当他赶到韶山冲时,母亲已经入殓两天了,毛泽东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更让他心痛的是,毛泽民告诉他,母亲临终时还在呼喊着他的名字。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击碎了毛泽东的心,他跪在母亲的灵前,泪如雨下,在那昏黄的油灯下,他提笔写下了一生中最长的诗歌《祭母文》。

这篇文章被后人称为"念颂母亲的绝唱"和"感天动地的美文",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他对母亲的深切悲痛、思念、惆怅、悔恨和感恩之情。

在给新民学会老同学的信中,毛泽东写道:"这是人生一个痛苦之关,像吾等长日在外未能略尽奉养之力的人,尤其生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痛!"这种痛苦和愧疚,或许成为他日后奋斗的动力之一,也让他更加珍惜和体恤普通人民的苦难。

文七妹,这个在历史长河中似乎并不显眼的名字,却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心中永远的港湾,她用慈爱滋养了一个孩子,用智慧启迪了一个青年,用精神影响了一个领袖。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卷上,她的名字或许不会被大书特书,但她的精神,却永远闪耀在那里,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她儿子,也照亮了中国人民走向解放的道路。

0 阅读:83
蜀山史道道

蜀山史道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