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评级,他建国后长期休养,没有军衔,没有工作,毛主席,周总理同时给出意见:享受副总理待遇!
郑位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曾经是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可是,当他亲眼目睹着军阀豺狼无情殴打爱国学生后,郑位三彻底改变了人生轨迹,毅然加入了共产党。
从那以后,尽管饱经艰辛,郑位三始终没有对自己的选择产生过一丝一毫的动摇,即使是在最黑暗、最绝望的时候,他内心深处也仍存有一股力量,哪怕只是一缕阳光,也足以让他重新充满斗志。
比如在1932年国民党发动了对鄂豫皖苏区的"围剿"的时候,形势一度陷入了最危急的境地,当时,郑位三不得不率领部队东撤,在鄂东北重整旗鼽,可就在这危难之时,一连串不幸降临在他身上。
他的父亲郑维翰长期在野外活动,不久就患上了痼疾,病终人亡,母亲则是误食有毒野菜,也撒手人寰,就在郑位三悲痛欲绝之际,更加惨重的噩耗传来,他心爱的妻子曹梦云竟在"跑反"途中被冻死在一个山洞里。
一位老革命亲眼目睹了妻子的遗体,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然而就在这与世绝望的关头,一个军卫将他的女儿小奇英送到了他身边,这个原本微不足道的孩子,立刻就注入了郑位三坚持革命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从那一刻起,郑位三就下定了决心,不仅要为了自己的孩子而奋斗,也要为了千千万万和她一样的孩子而战斗到底!于是,他咬紧牙关,扛起大旗,带领着部队一路东征西战,终于熬到了胜利的曙光。
1955年,这一年,国家开始对军人实行工资制度,按照军衔和职务予以不同的待遇,可是,当评级到郑位三这个老革命家时,工作人员们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郑位三虽然年过半百,但多年来一直远离军队,早已无军衔无职务在身,有人主张不予评级,但也有人力争,这位功勋卓著的老革命家怎能不加重视?双方争执不下,只得将此事上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
听闻此事后,两位老革命领袖异口同声:"郑位三同志为革命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共产党人应有的清正廉洁作风,怎能等闲视之?不如给他副总理级别的待遇吧。"
就这样,一位素无高职高衔的普通老人,获得了同中央政治局委员相等的优厚待遇,不过,对于郑位三而言,这种"虚荣"根本构不了什么诱惑,他仍然过着清贫简朴的生活,将每月发给他的300元津贴全部用于资助家乡老区的贫苦人家和革命烈属后代子女就学。
一个习惯了艰苦朴素生活的老革命,哪里会在意这区区虚名,郑位三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能够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向上向善,他渴望用自己质朴的品行和高尚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将革命的火种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子女们回忆说,父亲从不对他们强加什么要求,更不会说教,郑位三始终相信,身教远比言教更有力量,他希望自己的儿女们能够具备独立自主、吃苦耐劳的品质,懂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切美好的事物,而不是盲目追捧虚名和地位。
尽管功勋卓著,但郑位三从来都是一介草民的心态,对于名利地位从不在意计较,他淡泊名利、爱岗敬业,甚至连自己担任过什么职务都不愿意对外人道,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
在部队这个大家庭里,郑位三深受战士们的爱戴,每到节假日,都有战士前来探望这位"老人家"。
战火硝烟早已远去,可是这份对革命事业的赤子之心,却永远也不会在郑位三的心中熄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郑位三都在用自己朴实无华的行动,影响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