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8月,南口战役中,眼看日寇就要冲杀过来,重机枪手贾善明突然拉过身边牺牲

蜀山史道道 2025-04-02 15:02:00

1938年8月,南口战役中,眼看日寇就要冲杀过来,重机枪手贾善明突然拉过身边牺牲战士的遗体为自己挡子弹,然而就是这个举动却让他后悔了一辈子。

贾善明出生于1917年,祖籍河南开封,1936年,19岁的他加入了国民党军队,分配至21师121团2营2连,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重机枪手,当时,部队里很多是来自东北的老兵,他们衷心希望能打回家乡,爱国热血在军中蔓延,贾善明自然也受到熏陶。

1938年8月,他们奉命驰援南口,死守在村北的一座山头阵地上,上级的命令如焚了贾善明的心扉——只准向前绝不能退,后退者就地枪决!这付出代价有多大,谁又能想到?

但当时的军心如虹,官兵个个慷慨就义的决心,在出发前,他们就已将所有生活用品抛弃在路旁,八月的南口雨绵绵,贾善明浑身湿淋淋地趴在石头上瞄准敌人。

后勤线遭炸断,饮食根本无法补给,贾善明和战友们只能生吃随身携带的大米度日,等到第四天,伙夫好不容易要来做饭,还未进阵地就被日军炸死,幸存的一个战士用命换来最后一锅米饭,才让大家获得这口热腾腾的食物。

日军的猛攻越发凶狠,贾善明手中的马克沁重机枪成为他们的必争之地,作为重要火力点,掩体的建造刻不容缓,可是前方狭小的山头上哪里有合适的掩蔽。

绝境之下,上级发出了那个令人不齿的命令——拿阵亡战友的遗体当掩护!贾善明咬紧了牙关,眼睁睁看着同袍的尸体被拽拉到自己身前拦挡炮火。

子弹穿透遗体时,血花四溅,他的内心在滴血,但为了活下去,他别无选择,只有强忍着痛苦,一次次扣动扳机。

硝烟弥漫中,贾善明的左肩突然传来一阵撕裂般的剧痛,他下意识回头,鲜血已经浸透了军装,一颗流矢穿透了他的肩膀,疼痛几乎要让他昏厥过去,但他咬紧牙关,没有松开手中的机枪。

直到撤退的号令传来,贾善明才用绷带勉强包扎住伤口,在战友的搀扶下离开阵地,一路走来,他看到漫山遍野都是等待救治的伤员,有的头部中弹,有的胸腹被炸开了血肉模糊的大洞,到处是撕心裂肺的哀嚎。

重伤员们被安置在康庄大营的铁路边,有的安静地躺着,有的不断呻吟,有的已经断了最后一口气,贾善明眼前一黑,几乎要跟着昏了过去。

好不容易被送进战地医院,贾善明的身体慢慢恢复,但内心的创伤比身体上的枪伤更加沉重,曾经那个艰难的决定,始终像一根尖锐的钢针扎在他心头,夜夜噩梦入梦,梦见战友们的遗体在临终前怨恨地瞪视着自己,质问着他为何要这样做。

贾善明觉得自己亏欠战友太多,亏欠这份大义太多,他偷偷将自己荣立的勋章扔掉,把那件弹孔遍布的军装付之一炬,从此很少提起往事。直到老年时分,一个寻访活动无意中重新挖掘出他的英雄事迹。

命运对贾善明也充满了嘲讽的一面,战后他复员成为一名普通农民,由于曾在国民党任职,加上被划为"富农"户籍,在接下来的年代里一直遭到严厉的批斗和审查,那些年,只要他一提起从军经历,就会受到无情的唾骂和亵渎。

人生几多沧桑?功过是非终有一个公允的评判,上世纪80年代,一个旨在寻访抗战老兵的活动无意中重新发掘出了贾善明的英雄往事,社会重新正视了这个默默无闻的老兵和他的付出。

2009年,93高龄的贾善明在身体虚弱的情况下被请到北京,获颁"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章,看到他苍老而伟岸的身影,现场无人能控制住内心的触动。

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代人的视死如归,用热血和生命捍卫了家国,我们这片土地才得以永垂不朽,那些阵亡的战士若在天之灵,定会看着贾善明含笑点头,他们彼此为国同赴民族存亡之际,何尝不是命中注定的兄弟。

生者可敬,死者永垂不朽,跨越70余载的年月,贾善明终于在幽灵前诚恳赔罪,其实,他早已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国家和民族最高的荣耀,薪火相传,钢铁长存,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祖国的复兴之路才得以闪耀曙光!

0 阅读:55
蜀山史道道

蜀山史道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