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7年,朱元璋听从了李善长的建议,去拜访当地隐士朱升,一番攀谈后朱升说:“我就送你九个字,你若能严守这九字,得天下是迟早之事。” 朱元璋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却深知读书人的厉害,于是他在建立大明基业的过程中,始终对读书人表现得求贤若渴。 1357年,朱元璋的军队席卷了浙江大部,随后他也亲身前来查看战斗成果。 这时已经成为他的随军参谋的李善长告诉他:“主公,徽州曾经出过一个名士叫做朱升,此人极有才学见识,值得您去寻访一番。” 朱元璋一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立即命令驻扎在徽州的邓愈前去寻找。 邓愈经过多方打探,得知朱升隐居在歙县石门村,当即起身前往寻访。到达时恰巧碰到一名老者在溪边钓鱼,当他们上前询问时,却得知朱升刚刚死去。 邓愈听后极为惊讶,只得将此事上报朱元璋,朱元璋转过身,极为遗憾地对李善长说道:“先生,邓愈来报,朱升刚刚过世。” 哪知李善长却哈哈一笑:“主公,邓愈被人愚弄了,那个钓鱼老者应该就是朱升本人。” 随后他对朱元璋说道:“主公,朱先生已是花甲之年,本身就不愿出仕,只有您亲自到访,方能打动他。” 朱元璋听罢,点头称是,于是亲自带人来到石门村,当他来到朱升隐居的茅庐时,却发现门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老朽已无心世事,只求安度此生。” 朱元璋一看,人家这是根本不想见自己,虽然相当失望,但也没有失了礼数,对着大门鞠了一躬,转身就走,这时却听到一个苍老的声音传来:“贵客且请留步。” 一回头,朱元璋看见一位身形儒雅的老者从门内缓步走出,他对着朱元璋微微颔首:“老朽失礼了,贵客请到溪边相谈如何?” 随后,两人就坐在溪边的石块上对谈起来,朱元璋细心请教天下大势,朱升也毫不迟疑地说道:“此时大帅占据应天,扼长江天险,东有陈友谅、西有明玉珍、南有张士诚、北有元蒙残部,看似四处受敌,实则大有玄机。” “当前明面的对手还是元蒙势力,然而实际上其已是日迫西山,气息奄奄,根本不足惧。明玉珍占据巴蜀、张士诚制霸吴地,虽然粮食充足,但是却没有了进取之心,也不足为虑。” 说到此处,朱升眸间精光一闪: “只有东边的陈友谅兵多将广,水陆并济,只要剪除陈友谅,则天下定矣。” 随后他又曼声说道:“当此乱世,大帅据守应天已立于不败之地,当以此为基,徐徐图之,则天下可得。” 朱元璋听后大喜:“恳请先生教我下一步如何发展!” 朱升微一沉吟,然后缓缓吐出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细细琢磨,越发觉得仿似总听闻的道家九字真言一样,字字珠玑,他的精神也越发的振奋。 于是他站起身,整理一下衣裳,深深地一礼:“元璋求贤若渴,却思想愚钝,恳请先生出山助我一臂之力。” 朱升手拈长须,再次仔细打量一番朱元璋道:“在下虽然老迈,但也愿为大帅的事业贡献一分力量。” 从此,朱升成为了朱元璋的又一个智囊,他与李善长、刘伯温一起辅佐朱元璋。 在朱升的主持下,朱元璋统治的应天等城池都加强了防御,将朱氏基本盘牢牢地守住,并慢慢拓展。 为克服朱元璋部队兵缺粮少的问题,朱升建议朱元璋,今后但凡攻下敌方地盘,军队绝不准随意滥杀,而要将其中的青壮收编进入军队,其他百姓则分给田地,恢复生产。 在朱升的辅助下,朱元璋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然而他依然等着陈友谅等人称王后,才悄无声息地宣布称王。 在这三策齐发,并取得显著效果的情况下,朱元璋与陈友谅的碰撞不可避免地到来。 然而此时兵多将广粮足的朱元璋,再也不是陈友谅可以撼动的,几番大战下来,陈友谅战败被杀,他的小妾都被朱元璋掠入内宅,成为朱元璋的妃子。 随后朱元璋杀入张士诚的领土,更是势如破竹,张士诚也只得自杀了事。 这时天下只剩下漠北的元蒙残余势力,以及巴蜀的明玉珍大夏政权,1368年,再无敌手的朱元璋在应天登上龙椅,宣布大明朝建立。 在此期间,朱升充任翰林学士,为朱元璋撰写各类诏书、命令文件,极得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 但是年近古稀的朱升早已看透朱元璋刻薄寡恩的性格,于是上书求退,朱元璋大力挽留,然而朱升只是反复一句:“老臣福薄,不敢叨扰天恩。” 当时的朱元璋感念朱升的功劳,最后赐给他与儿子朱同各一块“免死金牌”。 虽然朱升晚年安然离去,然而他唯一的儿子也依然没有逃脱朱元璋的毒手,被卷入郭桓案而被杀,免死金牌成为了一个笑话。
一日,朱元璋看常遇春清心寡欲,特意安排2位美婢过去伺候。洗漱之间,一位婢女,不小
【9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