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31岁咸丰病危,慈安见他一脸苍白骨瘦如柴,泣不成声。 咸丰见状哭着塞给慈安一密诏后,叮嘱道:“切记,我死后,一定要小心兰儿!” 怎料20年后,慈禧看到密诏痛哭不止。 原来,这封密诏上写的内容大意是如果慈禧有什么越权的行为,慈安可以立刻诛杀之。 咸丰帝下这道密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在死前仅仅只有一个儿子载淳,是慈禧的亲生儿子。 自古皇权冰冷,怎会顾及昔日夫妻之情,死前的咸丰满脑子想的都是任何平衡朝廷,让自己的儿子能够顺利继位,安稳长大,子少母壮本是大忌。 更重要的是,慈禧太后十分具有政治头脑。 当年咸丰帝沉迷声色耽误朝政,内忧外患,懒惰的咸丰直接把批阅奏折的权力交给了慈禧。 而慈禧也接机能够了解国内外形势和朝廷大事,并且还提出许多在当时十分有用的建议,但这也唤醒了慈禧内心的权力欲望。 这一切,咸丰帝都看在眼里,但是思来想去,咸丰还是没有能够下定决心效法汉武帝杀钩戈夫人的旧事。 一方面是舍不得,另一面是需要慈禧来对抗朝廷势力,以形成内外平衡,只好给慈安留下密诏。 咸丰帝的安排从理论上讲是比较完美的,两宫太后和八位顾命大臣一起辅佐,能够较好地防止擅权现象的出现,帮助小皇帝渡过冲龄期。 但是他低估了人性对权力的渴望,八大臣眼里只有权力,仅仅看到的是孤儿寡母,因此越权等行为时有发生。 当时八位大臣提出:"谕旨有八大臣共同提出,而两宫太后只要负责盖章且不能改动大臣们的意见,这明摆着就是要架空慈禧的权力。" 面对这种场景慈安不能应对,忠厚懦弱的本性暴露无疑,而慈禧则不然,引经据典条条反驳大臣们的意见,最终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但是慈禧深知这只是暂时的退让,要想从根源上解决这一个问题,必须要靠发动政变,于是慈禧太后想到了远在北京的恭亲王。 他被排挤在权力的核心之外,一直郁郁不得志,便秘密联系他,赶赴热河。 在慈禧太后的果决和恭亲王的完美配合之下,仅仅用了六天时间,年仅27岁的慈禧就完成了一场近乎完美的宫廷政变,迅速完成了抢班夺权、处置政敌等一系列举措,将八位顾命大臣斩首、流放,并且建立了听命于自己的领导核心。 慈安太后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对慈禧既敬佩也有提防,甚至还生出一股无力感。 毕竟从一场政变当中就可以看出两人之间差距甚大,直到想起了咸丰死前交给自己的密诏,慈安才稍有底气,并且开始有意识的限制慈禧。 当时慈禧如日中天,她的心腹太监安德海也是青云直上。 清朝规定太监不得擅自出京,而安德海却凭借慈禧的宠爱,自称是受到了慈禧的命令,乘船招摇南下一路上贪污受贿,将地方搞得一团糟。 时任山东巡抚的丁宝桢就上书慈安太后,安德海擅自出京的事情,慈安也恰好想要敲打一下慈禧太后立刻下令诛杀安德海,丝毫没有拖泥带水。 慈禧得知之后十分惊怒,但是又不好发作,毕竟确实是安德海有错在先。 慈禧也察觉到事情似乎有点不对劲,毕竟自从政变之后,朝廷大事多出自己之手,慈安很少干政,便派人去查。 最后得知咸丰死前曾经给过慈安一封密诏,但内容不得而知。 慈禧太后也是聪明人,明白慈安的用意,此后收敛许多。 而慈安为了安抚慈禧,毕竟朝廷大事还要她处理,便提出邀请慈禧同居养心殿。 按照祖制,后宫嫔妃的子女皆是皇后子女,因此慈安对小皇帝具有绝对的抚养权。 载淳登基之后,作为皇帝是要居住在养心殿的,因此一直由慈安负责照顾他的起居。 而作为生母的慈禧则没有资格和自己的儿子朝夕相处,并且还亲自向前朝解释,堵住悠悠之口。 慈禧对于慈安的这一举动颇为意外,甚至有点感动,便越发尊敬慈安。 而这也恰恰是咸丰帝所希望看见的场景,但是好景不长,不久之后慈安突发重病,仓皇离世,慈禧也顺理成章地得了那封密诏。 看着密诏上要诛杀自己的字眼,她内心感到十分悲凉。 回望一路走来的艰辛,不禁痛哭流涕,而慈禧也最终得以放飞自我,再无桎梏。
尹锡悦发表了“退位诏书”这段时间能为了大韩民国工作是很大的荣幸。给非常缺乏的我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