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京城贵女?嫡庶本质是场骗局

东晋汉服上虞 2025-04-03 16:18:05
古代其实没有“嫡女”这种或类似说法,纯粹是被“古装剧”洗脑,因为“嫡”指的是继承权,是针对男子的,除了继承权在家庭地位上没有任何区别,古代女性也是要出嫁的,嫡不嫡更是与继承权毫无干系。 现在古装剧为了写“家宅故事”,还要区分嫡不嫡的,搞得姐妹生隙、后宅纷争、只是为了是非而多生是非,实在牵强。如《雁回时》中周如音和阮惜文在后宅的多年关系,可以说是直接把宫斗文学搬到了家里,总之“嫡庶”是现代人YY出来的“封建糟粕”,成观众看雌竞的借口。 现在的古装剧和网文简直“魔怔”: ✓要写嫡女,必要配个恶毒庶女 ✓要写庶女,必要配个跋扈嫡女 但翻开真实历史,你会发现在古代社会评价体系里: ✓ 女性被称为"某氏""某妻""某女” ✓ 杰出女性也会得到评价只是"可惜不是男儿" ✓ 根本不会有人特意标注"嫡女""庶女" “嫡”在传统宗法制度中专指男子继承权归属,而非家庭地位。《大明律·户律》中规定:“立嫡子违法者,杖八十。”此处的“嫡子”特指宗祠祭祀顺位。清沈之奇在《大清律辑注》中强调:“嫡庶之分,惟在承祀。”周朝由分封制引出嫡长子继承制,等等皆说明嫡庶制度的核心功能是解决男性继承权问题。 将“嫡子”概念错误移植到女性身份上,其实是对女性关系的一种“物化”,甚至无论妻妾身份,也是可笑,古代在分家产的问题上,是根据子量均分,而非嫡庶。《白虎通义·嫁娶》明确:“妇人无专制之义,故无嫡庶之别。”明清家训强调“诸女一体”,如《温氏母训》规定:“诸女当均爱,不可异视。”《宋刑统》规定:“诸应分田宅者,妻家所得财不在分限。”《红楼梦》中探春是庶出,主持家务的权力源于个人能力,而非出身。学者黄正建《唐代家产继承研究》:“唐代文书显示,女儿分产只论人数不论嫡庶。” 正如毛尖评论: * 影视剧就是全中国最封建的地方。总是按地位、财产分配颜值,按颜值分配道德和未来。 * 上个世纪,电影千辛万苦把清白的良心还给了底层,一百年不到,我们的影视剧又把心机和穷人,天真和富人进行了链接。 * 我们的国产剧只讲半截故事,而且,最讲出身论。大钱胜小钱,有钱胜没钱,正出压庶出。正室压侧室,《三生三世》里,白浅碾压玄女碾压素锦,《锦心似玉》里,好不容易有个庶女当主人公,但此剧又名《庶女攻略》,意思更保守,讲的是庶女翻身成正妻的故事。 这种另类阶级观念移植,才是真正的价值观不正确。 2025兴趣不打烊 古装剧 老剧回看 红楼梦 雁回时 知否知否

0 阅读:3